本文目录导读:

涡轮增压的构想可追溯到1905年,瑞士工程师布希提出了活塞式内燃机与叶轮式机械相结合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方案,1925年,布希获得“脉冲增压”专利,20世纪20年代,瑞士某公司设计出第一台废气涡轮增压器并与四冲程柴油机匹配试验,此后,涡轮增压技术不断发展,从早期的低压比增压器,到后来高压比、超高压比增压器的出现,其性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工作原理
涡轮增压器由涡轮室和增压器组成,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进入涡轮壳,推动涡轮叶轮旋转,涡轮叶轮带动同轴的压气机叶轮转动,压气机叶轮将空气压缩后送入气缸,通过这种方式,使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增加,从而提高燃油燃烧效率,在排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发动机输出更大的功率。
主要部件及功能
1、涡轮: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压气机叶轮旋转,是涡轮增压器的动力源。
2、叶轮:包括涡轮叶轮和压气机叶轮,涡轮叶轮接受废气冲击而旋转,为压气机叶轮提供动力;压气机叶轮则负责将空气压缩后送入气缸。
3、轴承装置:支撑转子,确保涡轮叶轮和压气机叶轮能够平稳地高速旋转。
4、润滑与冷却系统:为轴承等部件提供润滑和冷却,保证涡轮增压器的正常运行。
技术分类
1、混流式涡轮增压技术:涡轮也称斜流式涡轮,叶片进口倾斜,气流能适应叶型变化平缓过渡至轴向,可有效防止叶轮出口外径增大带来的轮缘处气流脱离现象,流通能力较径流式涡轮提高约40%。
2、可变涡轮增压技术:涡轮流通部分起作用的共有三处截面,即涡轮进气截面、蜗壳出口环形截面以及叶轮出口截面,通过可动舌片等结构改变截面面积,实现对增压压力的控制,从而提高涡轮增压器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3、两级涡轮增压技术:采用两个涡轮增压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增压压力和功率输出,常用于高性能发动机。
4、电辅助涡轮增压技术:在传统涡轮增压的基础上,增加电动机来辅助驱动涡轮增压器或直接驱动压气机叶轮,以解决涡轮迟滞问题,提高发动机的动态响应性能和低转速扭矩。
优势
1、提高功率:通过增加进入气缸的空气量,使燃油燃烧更充分,从而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2、提升燃油经济性:在一定条件下,涡轮增压技术能使发动机更充分地燃烧燃油,从而提高燃油利用率,降低油耗。
3、改善排放性能:使燃油燃烧更完全,减少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不足
1、涡轮迟滞:由于涡轮的惯性,当发动机转速瞬间提升时,废气涡轮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有效转数来驱动压气机叶轮,导致在急加速时,涡轮不能及时提供足够的增压空气,出现短暂的动力滞后现象。
2、高温高压要求:涡轮增压系统需要处理更高温度的废气和更高压力的进气,这对发动机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成本和故障风险。
3、结构复杂:涡轮增压系统增加了许多零部件,如涡轮增压器、中冷器等,使得发动机的结构更加复杂,维修和保养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涡轮增压技术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工作原理基于废气能量驱动压气机增加进气量,以提高发动机功率,该技术具有多种分类,虽带来了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涡轮增压技术有望在克服现有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为汽车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