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营养含量是怎样测得的
食物的营养含量是怎样测得的?
测得量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吗?
吸收比例是多少?
不同的食物吸收比例是否不同?
这些个问题不好回答啊,不过我喜欢。
食物的营养含量怎样测得?
我们有数万种食物,并且新的食物在不断的制造出来。
但是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农林牧渔种植或者养殖捕捞猎取的食物,像农作物、果实、种子、蔬菜、肉类、蛋类等等,一类是我们现代加工制作的食物,像罐头、饼干、盒装奶、各种饮品等等。
我们自然采集捕获的食物,这类要了解食物的营养含量,就由专门的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化学分析获得其中的成分数据,某些微量元素,还需要特别的实验工具的方法去检测。
那加工制造的食物,其原料来自于前者的提供,在作为原材料加工时,就有成分数据,并且在制作好后还会检测,这样在食物外包装上就会我们常见的那种成分数据标签。
要注意的是,前者作为初级农产品或者原材料,其中的营养成分会根据产地、收获季节、天气影响有波动,而后者在制作过程后,会更加精确。
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吗?吸收利用率是多少?不同食物吸收比例多少?
我就一起来回答吧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根据不同的食物种类,不同的营养成分,是不一定能被人体完全吸收的。
举例来说,
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种基础营养素,水。水基本上是可以被人体完全吸收利用的,我们人体也会排出汗液、尿液,这是水的循环。
另一种基础营养成分,蛋白质,根据蛋白质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豆类、奶类、蛋类、不同的肉类中含量不同,组成成分不同,被吸收利用的就不同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营养素,纤维素,纤维素就几乎不被人体吸收利用,但是对人体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更不用说更复杂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成分等等的,它们的生化反应各不相同。
除了营养素本身,还有就是人体的生化反应。每个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生物酶反应、消化吸收能力、菌群的活跃性都是万千不一的,因此具体的吸收利用率是因人而异的。
- 因此,我们在普及营养学的概念中,要注意个人差异,营养咨询就是精准营养学的重要价值。
最后,请帮我点个赞吧,感谢。
营养成分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也涉及到不少专业知识。
简单的说就是将食物经过处理后与一些化学试剂反应,通过对比颜色变化或者测量沉淀物就能得到食物里面某种营养成分的多少。
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在烹饪之后都不会消失或者衰减。
比如肉类中的蛋白质,烹饪之后还是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本身营养价值不会改变而且更容易咀嚼和被消化道吸收。
但也有少量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B6容易被高温破坏,不过多吃水果、蔬菜也就足够补充了。
吃熟食是很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让食物更容易吸收,还能有效杀死细菌、寄生虫等。多搭配水果蔬菜就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速冻食品,会影响食物的营养成分吗
这要看整个生产-运送-销售过程的温度控制如何!
食品冻结确实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降低食物酶的活力,减缓脂肪耗败等作用,从而延长食物储藏时间,但是,冰箱并不等于保险箱!虽然我们看到食物结了冰,拿起来也硬邦邦的,但是如果储存温度达不到标准,那么食物解冻率就不能达到预期,储存时长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正所谓眼见不一定为实!
冻结速度对食物品质有很大影响!食物中的水分大多来自细胞内的胶体结合水和细胞之间的游离水。当食物开始结冰时,细胞间的水先结冰,细胞内的水分尚未结冰,由于蒸气压,细胞内的水会向外渗透,冷冻速冻越慢渗透的水越多,那么化冰后食物的口感和风味就会大大下降;相反,如果冷冻速度很快,食物冰晶形成速度也快,并且冰晶会均匀的分布在细胞内外,化冻后食物的营养和风味损失就会很少!
冷冻食物的储藏期也和整个冷链环节温度的稳定性有关。冷链中有专门的恒定标准TT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即时间-温度-品质耐性。它表示在冷链环节中,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允许发生的时间和温度,并可以根据不同环节及条件下冻藏食品品质的下降情况,确定食品在整个冷链过程中的储藏期限。TTT=是允许的储藏期限,<1表示仍在允许的储藏期以内,>1则表示已经超出了允许的储藏期限。
如上图,虽然整个过程温度都在零下,但是温度波动太大,储存期限就会减少。
总结:食物冷冻要速冻;不要反复化冻冷冻,尽量保持冷冻温度恒定;选择冷冻食品注意包装内冰晶量,一定要看清生产日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