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忙于工作与生活琐事,容易忽视身体的微妙变化,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调节器官,其健康状况却常常被大家所忽略,肾炎,这个看似遥远却又可能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疾病,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肾炎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它的方方面面,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发现并应对这一健康挑战。
肾炎的基本认知
(一)定义与分类
肾炎,是肾脏因各种原因发生炎性改变的一组疾病的统称,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按照病程长短,又可划分为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起病急骤,症状较为明显;而慢性肾炎则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易被察觉。
(二)发病机制
肾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以急性肾炎为例,多由链球菌感染后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炎症损伤,而慢性肾炎则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持续作用于肾脏,逐渐造成肾组织损害和功能下降。
肾炎的症状表现
(一)常见症状
1、尿液异常
- 血尿: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可使尿液呈现洗肉水样或茶色,严重时甚至肉眼可见血尿,这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所致,患者在晨起排尿时,可能会发现尿液颜色偏红,这就是血尿的一个直观表现。
- 蛋白尿:肾脏滤过功能受损,使得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患者尿液常表现为泡沫增多,且久久不散,类似于啤酒倒进杯子后产生的丰富泡沫,这是因为尿液中的蛋白质增加了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形成大量泡沫,通过简单的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试验,就可以初步检测出是否存在蛋白尿。
- 管型尿: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尿液中出现的管型,它是由蛋白质、细胞及其碎片在肾小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物体,管型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管也存在病变,进一步反映了肾脏损害的程度。
2、水肿
- 面部水肿:尤其是眼睑部位,早晨起床后最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面部肿胀,甚至双眼难以完全睁开,这是因为肾脏排水排钠功能下降,导致体内水分潴留,首先在组织疏松的部位积聚,如眼睑。
- 下肢水肿:随着病情进展,水分可逐渐积聚在下肢,按压小腿前侧时会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较慢,这种水肿主要是由于体液在组织间隙中滞留过多引起的,常见于慢性肾炎患者,当患者长时间站立或活动后,下肢水肿可能会更加明显。
3、高血压
- 部分肾炎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肾脏对体液和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所致,肾脏能够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当肾实质受损时,这些物质的分泌失衡,导致血压升高,长期的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有些患者在未患肾炎之前血压正常,但在患病后出现了血压升高的现象,且血压波动较大,不易控制。
(二)其他症状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肾炎还可能导致疲劳乏力、腰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肾脏功能受损,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在体内,会引起全身不适感,肾脏分泌的一些激素水平异常,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肾炎的诊断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
-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初筛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类型,如果尿常规检查中出现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等异常结果,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 一个患者因尿频、尿急到医院就诊,医生首先会要求其进行尿常规检查,若发现尿液中有大量白细胞和细菌,结合患者的症状,则可初步诊断为泌尿系统感染;若同时伴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则需考虑肾炎的可能性。
2、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 该检查用于准确测定患者 24 小时内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对于肾炎患者来说,蛋白尿的程度往往与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通过收集患者 24 小时的全部尿液,并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肾脏的滤过功能和蛋白漏出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某位怀疑患有慢性肾炎的患者,医生会嘱咐其在家中收集 24 小时的尿液,然后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结果显示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一定数值(如 0.5g),则提示肾脏存在较明显的蛋白漏出,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测
-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测定,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血肌酐水平会升高,尿素氮则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也能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可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态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 一位慢性肾炎患者定期复查肾功能,若发现血肌酐逐渐升高,表明肾功能在持续恶化,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正常情况下,男性血肌酐的正常范围一般在 53 - 106μmol/L 之间,女性则在 44 - 97μmol/L 之间,如果患者的血肌酐值超出了正常范围,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血常规
- 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程度,许多肾炎患者由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营养不良等原因,容易出现贫血症状,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贫血问题,并评估其严重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 某肾炎患者面色苍白、乏力,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男性正常值为 120 - 160g/L,女性为 110 - 150g/L),提示存在贫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血方案。
(三)影像学检查
1、B 超
- B 超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有无结石、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对于肾炎患者来说,B 超能够帮助医生判断肾脏是否存在萎缩、积水等异常情况,还可以监测肾脏的大小变化,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 一位患者因腰痛就诊,B 超检查发现一侧肾脏有结石存在,这就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肾炎的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 B 超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形态变化,了解治疗效果。
2、CT 或 MRI
- CT 和 MRI 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成像效果,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肾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肾脏肿瘤、复杂的肾囊肿或需要更详细地评估肾脏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时,CT 或 MRI 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它们可以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CT 或 MRI 检查可以发现微小的病变或异常信号,帮助医生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这些检查通常费用较高,且有一定的放射性风险,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肾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 充足的休息对于肾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利于肾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消退,待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慢性肾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从事重体力劳动。
- 适当的休息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疲劳感和心理压力,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2、饮食调整
- 低盐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可以有效减轻水肿和高血压症状,一般建议患者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3 - 5g 以下,要少吃腌制食品、咸菜、火腿等含盐量高的食物。
- 低蛋白饮食: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合理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应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食物,尽量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患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血肌酐水平进行调整,一般为 0.6 - 0.8g/kg。
- 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B 族等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