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从令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到身体内悄然滋生的良性肿瘤,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阴霾,笼罩着无数患者的家庭,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肿瘤防治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为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肿瘤,是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因基因突变、外界致癌因素长期刺激等因素,出现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分子层面的变化,以及遗传、免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吸烟作为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可导致肺癌、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人体细胞,引发基因突变;而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下,皮肤细胞的 DNA 易受损,进而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肿瘤的分类方法众多,依据其良恶性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脂肪瘤、乳腺纤维腺瘤等,生长较为缓慢,通常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一般不发生转移,手术完整切除后不易复发,对机体危害相对较小,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特点,癌细胞能够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并通过血管、淋巴管等途径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病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以胃癌为例,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呕血等症状,晚期胃癌往往预后较差。
肿瘤的诊断手段日益丰富和精准,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方法,如 X 光、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理学检查则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的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能够明确肿瘤的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等,肿瘤标志物检测也在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甲胎蛋白(AFP)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肝癌,癌胚抗原(CEA)在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可出现异常升高,但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并非绝对,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在肿瘤治疗方面,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手术治疗旨在通过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或姑息治疗的目的,对于早期实体肿瘤效果显著,早期的乳腺癌患者若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其治愈率较高,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尤其在局部晚期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中有重要地位,化疗则是通过药物全身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因其缺乏特异性,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害,常伴有脱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新亮点,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如基因突变位点或表面受体等,精准打击肿瘤细胞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以肺癌中 EGFR 基因突变患者为例,使用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如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 - 1)/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 - L1)抑制剂已在多种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前景,为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预防肿瘤的发生同样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都有助于降低肿瘤发病风险,减少接触致癌物质,如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石棉、苯等有害环境中,定期体检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具有肿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遵循医生建议进行针对性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肿瘤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医学科研、临床诊疗、公共卫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了解肿瘤的奥秘,不断完善诊断与治疗方法,推广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攻克肿瘤这一世界性难题,让更多人重获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