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全家都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之中,不少新手爸妈很快就会面临一个常见却又让人揪心的问题——新生儿黄疸,那小小的、稚嫩的宝贝,皮肤变得黄黄的,这让许多家长满心忧虑,不知如何是好,别慌,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新生儿黄疸,帮大家打赢这场“黄疸之战”。

新生儿黄疸,简单来说,就是宝宝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白等部位出现肉眼可见的发黄现象,其实,大部分新生儿都会经历黄疸,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因为宝宝在胎儿时期,主要依靠胎盘通过母亲的肝脏来处理胆红素,出生后,宝宝的红细胞破坏速度加快,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一时无法及时处理这么多胆红素,就导致了黄疸的出现。
通常,生理性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第 2 - 3 天开始出现,4 - 5 天达到高峰,然后在 1 - 2 周内逐渐消退,这种黄疸一般比较轻微,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大小便也正常,有的宝宝可能只是脸颊微微泛黄,眼睛巩膜有一点淡淡的黄染,但依然活泼可爱,吃得香、睡得甜,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不用过于紧张,让宝宝多吃多排就好,因为多吃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宝宝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多排则是通过尿液和粪便将胆红素带出体外。
可是,如果黄疸出现得过早,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就出现了;或者黄疸程度较重,皮肤黄染严重,甚至蔓延到四肢;又或者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了 2 周还没消退,那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了,病理性黄疸往往伴随着其他症状,比如宝宝精神萎靡、嗜睡、吃奶无力、发热、呕吐、大便颜色异常(如陶土色)等,这时候,家长可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溶血性黄疸,这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破坏了胎儿的红细胞,导致大量胆红素产生,还有感染性黄疸,比如宝宝在出生过程中感染了细菌或病毒,引发了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胆道闭锁也是比较严重的原因,由于胆管发育异常或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就会在体内堆积,使黄疸加重。
在医院里,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溶血性黄疸,可能会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蓝光能够分解皮肤表面的胆红素,使其变成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然后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方法相对安全有效,很多宝宝经过一段时间的蓝光照射后,黄疸就能明显减轻,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黄疸,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或其他抗感染药物来控制感染,同时配合蓝光照射等治疗手段,而像胆道闭锁这种比较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重建胆道引流,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在宝宝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家长的护理也至关重要,除了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带宝宝去医院复查、进行治疗外,日常的护理也不能马虎,要确保宝宝有足够的奶量摄入,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增加喂奶次数,让宝宝多吃多排,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如果大便颜色异常或者长时间不排便,要及时告知医生,宝宝的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通风,避免宝宝受到感染。
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足够重视,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这个难关,如果您家的宝宝出现了黄疸问题,不要惊慌失措,及时咨询医生,密切配合治疗,相信您的宝宝很快就会恢复健康,重新露出那可爱纯真的笑容,在您的呵护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