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季节性特点,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诸多威胁,也对社会的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体系形成挑战,深入了解流感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效的应对与预防策略,对于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强,曾多次引发全球性大流行,如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乙型流感病毒也可引起区域性流行,症状与甲型流感相似但通常稍轻;丙型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较少造成严重疾病;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牲畜,对人类致病性较低,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病毒随飞沫散布到空气中,被周围人吸入后可能引发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口鼻黏膜,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流感的症状通常突然发作,包括高热,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常持续 3 - 4 天;头痛、全身酸痛,患者常感觉极度疲惫,肌肉关节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咳嗽、咽痛、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全身症状更为严重,而普通感冒则以鼻塞、流涕、咳嗽等局部症状为主,仅凭症状有时难以准确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尤其是在流感流行季节,因此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测十分必要。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流感尚无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治愈,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但需在发病后的 48 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对于重症患者或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对症治疗也不可或缺,如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使用止咳祛痰药减轻呼吸道症状等,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有助于身体恢复免疫力,加速康复进程,在患病期间,患者应尽量隔离,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与他人密切接触,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预防流感的措施至关重要,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每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根据流感病毒的监测情况推荐当年的疫苗株,涵盖常见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亚型,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到相应病毒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做出反应,从而降低感染风险或减轻感染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医护人员、慢性疾病患者等,接种流感疫苗更是必不可少。
除了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的关键,勤洗手是最为简单且有效的措施之一,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去除手上的病毒,避免病毒通过手部接触黏膜进入体内,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需前往应佩戴口罩,减少病毒吸入的机会,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开窗换气,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机构是流感防控的重点场所,这些场所应建立健全流感防控制度,加强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学生或老人,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做好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消毒工作,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开展流感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在流感防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流感样症状筛查,及时隔离疑似病例;规范流感患者的诊治流程,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防止病毒在医院内传播扩散。
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都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深入了解流感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病毒类型、传播途径、症状、治疗及预防方法等,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流感疫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共同构筑起抵御流感的坚固防线,确保人们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与流感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保障公众的健康福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