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腹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病变,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也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困扰,准确识别腹痛的病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腹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
二、腹痛的常见原因
1、腹部脏器疾病
-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多为灼痛、钝痛或饥饿样痛,典型者疼痛多在餐后 0.5 - 1 小时发生,经 1 - 2 小时后逐渐缓解,其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有关。
- 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通常起病急骤,右上腹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合并细菌入侵引起的炎症反应,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右上腹不适感或隐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时,患者常突发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背部放射,疼痛持续不缓解,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其病因多与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高脂血症等因素有关,慢性胰腺炎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表现。
- 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即疼痛发作始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逐渐移位并局限于右下腹,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阑尾管腔阻塞并发细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
- 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多因肠道肿瘤、粘连带压迫、肠套叠等原因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动力性肠梗阻常继发于腹部手术后、腹腔内感染等,表现为腹胀、腹痛较轻,但肠鸣音减弱。
2、腹部外脏器疾病
- 心肌梗死: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常被误诊为胃病,这种疼痛多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可向左肩背部放射,同时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出冷汗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 肺栓塞: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血管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多见于长期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 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引起患侧腹部绞痛,疼痛程度剧烈,呈阵发性发作,结石移动时刺激尿路黏膜,导致平滑肌痉挛收缩,从而引发疼痛,常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3、全身性疾病
- 铅中毒:多有职业接触史或误食含铅物质史,患者可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贫血、周围神经炎等表现,铅中毒会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的功能。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时,患者除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外,还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体内酮体积聚、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三、腹痛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 详细询问患者的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了解既往病史,特别是腹部手术史、消化性溃疡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询问月经史、生育史等。
2、体格检查
-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测量,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面容、表情、精神状态等),重点检查腹部,观察腹部外形是否膨隆或凹陷,有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叩诊肝浊音界是否正常,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或减弱等,对于疑似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还需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如心肺听诊、神经系统检查等。
3、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血淀粉酶、脂肪酶测定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血糖、尿糖、尿酮体检测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铅、尿铅检测可用于铅中毒的诊断等。
- 影像学检查:腹部 B 超检查可快速筛查腹部脏器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肝脾肿大等;腹部 CT 检查对于诊断胰腺炎、腹腔内肿瘤、肠梗阻等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有助于排除肺部疾病引起的腹痛;心电图检查可协助诊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血管造影检查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具有确诊价值。
4、内镜检查
-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情况,对于诊断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在胃镜下还可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结肠镜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结肠和直肠的病变,如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癌等,对于下腹痛伴有便血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腹痛的治疗策略
1、病因治疗
- 针对引起腹痛的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消化性溃疡患者需使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药物(如硫糖铝)进行治疗;胆囊炎患者若病情严重,需手术治疗切除胆囊;胰腺炎患者应禁食、胃肠减压、使用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等;心肌梗死患者需紧急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以恢复心肌供血;铅中毒患者需进行驱铅治疗等。
2、对症治疗
- 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的痛苦,如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山莨菪碱)缓解腹痛;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需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对于焦虑、紧张的患者,可给予心理疏导或镇静药物(如地西泮)治疗等。
3、饮食调整
- 腹痛患者在饮食方面需注意调整,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胆囊炎患者应低脂饮食;胰腺炎患者需禁食一段时间,待病情好转后从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等。
4、预防措施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腹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酗酒;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
五、结论
腹痛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多样,涉及到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依赖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通过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及合理的饮食调整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腹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不断提高对腹痛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