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偏瘫的定义与病因
偏瘫,医学上称为半身不遂,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损伤导致身体的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它通常是由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其他脑部疾病所致,当大脑中的血管被血栓阻塞(缺血性中风),该血管所供应的脑组织就会因缺氧而受损,如果这些受损区域控制着身体某一侧的运动功能,就会导致偏瘫的发生。
偏瘫的症状表现
除了明显的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外,偏瘫患者还可能伴有多种症状,首先是肌力减退,患者的患侧肢体无法像健侧一样正常地完成各种动作,如抬手、抬腿、握拳等,严重时甚至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肌肉逐渐萎缩,其次是肌张力异常,可能出现痉挛,表现为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僵硬,使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肢体的正常摆放和移动;也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松软,缺乏正常的紧张度,还会存在感觉障碍,如触觉、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对外界的刺激感知不明显,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行走时容易跌倒,姿势不稳,难以保持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姿态,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症状,这是由于大脑控制吞咽和语言功能的神经机制受损所致。
偏瘫的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风危险因素,以及发病前是否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接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神经系统功能,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等,实验室检查方面,会检测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指标,以排查可能导致中风的基础疾病,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头颅 CT 能够快速判断是否有脑出血以及出血的部位、范围;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梗死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性质,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诊断价值更高,同时还有助于区分新旧病灶,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可以评估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发现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为确定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偏瘫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急性期治疗
在偏瘫的急性期,时间就是大脑,对于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偏瘫,如果在发病后的 4.5 至 6 小时内到达有溶栓治疗条件的医院,且患者符合溶栓适应症,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对于大血管病变导致的严重脑梗死,可在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出血性中风,应卧床休息,控制血压,根据出血量和部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等。
(二)恢复期治疗
进入恢复期后,治疗的重点转向康复训练,物理疗法(PT)是核心部分,包括运动疗法、理疗等,运动疗法主要针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与协调训练等,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如在床上进行抬腿、摆臂等动作;之后过渡到坐立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从借助辅助器具站立到独立站立,再到扶持下行走、拄拐行走直至正常行走,理疗方面,可采用电疗、热疗、光疗等方法,电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促进肌肉收缩,提高肌肉力量;热疗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光疗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再生和组织修复。
作业疗法(OT)主要侧重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学会穿衣、洗漱、进食、写字等基本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教导患者如何用患手扣纽扣、拿筷子、握笔等,通过反复练习,增强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协调性,言语疗法(ST)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发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和理解能力训练等,通过口腔肌肉按摩、吹气练习、发音模仿等方式改善发音清晰度,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理解词汇和语句的含义,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心理治疗也不容忽视,偏瘫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或康复治疗师通过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三)后遗症期治疗
如果偏瘫患者经过治疗后仍遗留一些后遗症,如肌肉痉挛持续存在、关节活动度受限、步态异常等,需要长期进行康复训练和对症治疗,此时,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的药物有巴氯芬、乙酰胆碱等,肉毒毒素注射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局部注射肉毒毒素,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减轻肌肉痉挛,对于关节挛缩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矫形器佩戴或矫形手术来改善关节功能和肢体姿势。
偏瘫的康复护理与预防
在家庭护理方面,家属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起居和个人卫生护理,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
预防偏瘫的关键在于控制中风的危险因素,首先要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不动,饮食要清淡,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征兆,如颈动脉狭窄、心脏疾病等,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偏瘫的发病风险。
偏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科学的康复护理,患者仍然有可能恢复一定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偏瘫的发生率,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