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互联网宛如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构建起便捷信息交流桥梁、拓展无限知识边界、催生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的同时,也滋生出一股股令人心寒的“暗流”——网络戾气,从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到各类新闻资讯的弹幕,从专业领域的学术探讨到日常娱乐的综艺反馈,恶意攻击、诋毁谩骂、阴阳怪气等负面言行肆意横行,如同毒瘤般侵蚀着网络空间的清朗生态,给网民的身心带来诸多不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风气与公序良俗,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网络戾气如此泛滥?又该如何有效遏制这一不良现象,重塑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呢?

从个体心理层面剖析,部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压力或处于情绪低谷时,选择将网络作为情绪的“垃圾桶”,通过匿名发表极端言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懑,他们隐匿在虚拟身份之后,挣脱了现实道德与社交规范的束缚,毫无顾忌地释放负面情绪,将他人作为自己情绪的“出气筒”,一些职场人士在工作中遭受上级批评或面临繁重任务,便在社交平台上对热门话题进行无端指责,以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部分人存在认知偏差与思维局限,习惯于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地看待事物,缺乏理性思考与包容心态,当遇到与自身观点相悖的信息时,不是冷静分析、求同存异,而是迅速站队并发动言语攻击,以维护自己所谓的“正确立场”,这种狭隘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戾气的蔓延。
社会环境因素亦不容忽视,当下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诸如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诸多压力,这些压力在网络空间中找到了新的宣泄出口,一些人在看到他人的成功或优势时,容易产生嫉妒与攀比心理,进而转化为恶意嘲讽与贬低,在一些明星动态评论区,粉丝们常常因为偶像的作品成绩、商业资源等问题展开激烈争吵,互相诋毁对方的偶像,甚至上升到对粉丝群体的人身攻击,而这一切的根源往往只是对现实竞争压力的一种畸形投射,部分媒体为追求流量与关注度,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刻意渲染对立情绪、夸大矛盾冲突,引导受众走向极端化的情感反应,这种不良的传播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戾气的生长,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不惜编造虚假信息、制造争议话题,引发网民之间的激烈对抗,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的正常秩序。
网络平台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戾气滋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早期互联网发展迅猛,许多平台忙于扩充用户规模与业务范围,忽视了对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力度,一些违规、低俗、暴力的言论得以在平台上大量传播,形成一种不良的示范效应,让部分网民误以为此类行为是被允许的,尽管近年来各大平台纷纷加强了内容治理,但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审核工作仍存在一定难度与滞后性,一些不良言论往往在造成恶劣影响后才被发现并处理,难以做到事前预防与实时监控,而且,平台的处罚措施对于个别恶意用户来说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封禁账号等惩罚方式有时并不能阻止他们在其他平台继续散布戾气,导致这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反复违规。
教育体系在网络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同样不可小觑,传统教育模式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信息辨别能力、理性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许多青少年在踏入网络世界时,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不了解网络言行的边界与责任,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诱导,成为网络戾气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一些学校和家庭未能及时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引导,使得青少年在面对网络冲突时不知所措,进而盲目跟风参与到不良言论的发表中。
要破解网络戾气这一难题,需多管齐下、协同发力。
在个体层面,网民应自觉提升网络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观点,在发表言论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与偏激,积极调整心态,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不被情绪左右,将网络作为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促进成长的有益平台,而非情绪宣泄的场所。
从社会层面来看,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人们缓解现实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秉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传递正能量,减少对负面信息的过度渲染,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社会各界应共同倡导文明上网的新风尚,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文明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戾气危害的认识,引导大家自觉抵制不良言行。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将网络道德、信息安全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从小培养孩子的网络自律意识与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免疫能力。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诽谤、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推动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将网民的网络行为纳入信用评价范畴,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促使网民珍惜自己的网络信用。
网络戾气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治理也绝非一蹴而就,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个体修养的提升到社会环境的优化,从教育体系的完善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才能逐步驱散网络戾气的阴霾,让网络空间重归清朗,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情感、推动社会进步的温馨家园,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网民都是参与者、建设者与受益者,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而不是滋生戾气的温床。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戾气终将被关进制度的“笼子”,被文明的力量所驯服,那时的网络世界,将处处洋溢着理性、友善与包容的气息,人们能够自由地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传递关爱,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网络画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谱写新的辉煌篇章,而当下,正是我们向着这一美好愿景迈进的关键时期,每一步努力都将汇聚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网络空间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