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腹泻的定义与分类
  2. 腹泻的常见原因
  3. 腹泻的症状表现
  4. 腹泻的诊断方法
  5. 腹泻的治疗原则

腹泻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二)分类

1、急性腹泻

起病急骤,病程在2~3周以内,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腹泻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食物中毒、药物反应、变态反应、生冷食物或气候突变等原因。

2、慢性腹泻

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在消化道的表现。

腹泻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

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和渗出,导致腹泻,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肉类、奶类等食物后,可能会在数小时内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2、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也可感染成人,诺如病毒也是一种常见的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可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导致集体发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次数较多,可伴有发热、恶心等症状。

3、寄生虫

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体结肠内引起的,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呈果酱样,带有脓血和黏液,贾第虫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

摄入有毒的蘑菇、变质的鱼虾、未煮熟的豆角等含有毒素的食物后,毒素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毒蘑菇中的毒素可以抑制细胞呼吸,损害胃肠道黏膜,导致腹泻和腹痛。

(2)饮食不当

暴饮暴食、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加快,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一次性吃了大量的冰淇淋或辣椒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腹泻,如抗生素、泻药、抗肿瘤药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又如,某些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腹泻。

3、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都是以慢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为主,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血性腹泻,可伴有腹痛、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精神、饮食等因素常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4、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了机体的新陈代谢,胃肠蠕动增快,导致腹泻,患者还可能出现多汗、心悸、消瘦等症状。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糖尿病合并肠道感染时,也容易出现腹泻且难以控制。

腹泻的症状表现

(一)常见症状

1、排便次数增多

一般每日排便3次以上,严重者可达数十次甚至更多,粪便的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细菌性痢疾患者多为黏液脓血便,而轮状病毒腹泻则多为水样便。

2、腹痛

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疼痛性质可为阵发性绞痛、胀痛或隐痛,疼痛在排便后可能会有所缓解。

3、其他症状

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乏力、脱水等症状,在严重脱水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口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表现。

(二)不同类型腹泻的特殊症状

1、感染性腹泻

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寒战等,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相对增加。

2、非感染性腹泻

(1)饮食因素引起的腹泻

通常在进食相关食物后较短时间内发病,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发热、脓血便等表现,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后,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

(2)肠道疾病引起的腹泻

如炎症性肠病,除了腹泻外,还可能有里急后重、腹部包块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则更多地表现出腹痛与排便习惯的异常,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且症状常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3)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

如甲亢引起的腹泻,还会有甲亢的其他典型症状,如多汗、心悸、手抖等;糖尿病引起的腹泻则可能与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同时存在,如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肢体麻木等。

腹泻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详细的病史对于诊断腹泻的原因至关重要,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包括是否食用过可疑食物、近期的饮食习惯是否有改变等;用药史,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腹泻的药物;既往疾病史,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个人史,如生活环境、旅行史等,如果患者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或到过腹泻病高发地区旅行,那么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较大。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检查

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发热、脱水等体征,发热可能提示感染的存在,而脱水则可根据眼窝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尿量等情况来判断。

2、腹部检查

观察腹部外形是否膨隆,有无肠型、蠕动波等;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叩诊判断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减弱或消失,在急性胃肠炎时,腹部检查可能会有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而在肠梗阻时,则可能听到高亢的肠鸣音,并伴有腹胀。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这是诊断腹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观察粪便的外观、颜色、性状,检测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粪便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和脓细胞,提示可能是细菌性痢疾;若发现寄生虫卵,则可诊断为寄生虫感染,还可进行粪便培养,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相对增加,电解质检查可反映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这对于评估患者的脱水程度和制定补液方案非常重要,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如甲亢、糖尿病等,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测等。

(四)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对于一些慢性腹泻或怀疑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进行结肠镜或胃镜检查,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形态,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胃镜检查则主要用于观察胃部和十二指肠的情况,对于上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用于判断肠道内有无积气、积液、肠梗阻等情况,对于怀疑有肠穿孔的患者,腹部立位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但X线检查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目前已逐渐被内镜检查所取代。

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对症治疗

1、止泻

对于腹泻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水分,保护肠道黏膜;洛哌丁胺可以减少肠道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从而减轻腹泻症状,但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导致便秘等不良反应。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对于腹泻导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来补充,严重脱水患者则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常用的补液方法有口服补液法和静脉补液法,口服补液盐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补液方式,它含有适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