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历史中,肺结核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宛如隐匿于暗处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肺结核的起源与现状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这种细菌形态细长且稍弯曲,犹如微小的侵略者,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咋舌,在显微镜下,它们清晰可见,单个散在时呈 V、Y 形或条索状、短链状排列,仿佛在暗中策划着对人类肺部的侵袭,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800 至 1000 万人感染结核病,而中国更是结核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病人数众多,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致病元凶——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是专性需氧菌,生长极为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其增代时间长达 18 至 20 小时,培养时间需 8 天以上甚至数周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它的菌落呈粗糙型,具有抗酸和抗酸性酒精脱色的特性,这使得它在染色后能呈现出独特的红色,仿佛是一种特殊的“标识”,即便在复杂的环境下也能被检测到,正是这种难以培养的特性,给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核释放到空气中,这些飞沫核如同漂浮的“定时炸弹”,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一旦被他人吸入,便可能在新的宿主体内引发感染,患者咳嗽排出的结核菌干燥后附着在尘土上,形成带菌尘埃,也可经空气再被人体吸入而导致感染,虽然经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等途径的传播极为罕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与传染源接触的人都会被感染,感染者也不一定都会发病,这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接触的结核菌数量和毒力等多种因素。
易感人群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对结核菌的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感染。
2、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肺部结构遭到破坏,通气功能下降,为结核菌的侵入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3、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身体对抗结核菌的能力下降,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
4、未接种卡介苗者:卡介苗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有效疫苗,未接种者缺乏相应的免疫保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
- 低热:午后低热是肺结核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通常在 37.5℃到 38.5℃之间,一般不超过 39℃,且多在午后出现,清晨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这种低热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常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等症状,仿佛身体陷入了一种持续的疲劳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 乏力和虚弱感: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精力不足,即使是日常的简单活动也会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这种乏力感可能与其他症状相伴出现,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身体负担。
- 盗汗:夜间盗汗也是肺结核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在入睡后会大量出汗,甚至湿透床单和衣物,这不仅让患者感到不适,还可能导致身体失水和电解质失衡。
2、呼吸系统症状
- 咳嗽与咳痰:咳嗽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初期多为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可能会加剧,并伴有咳痰,痰液可能呈现白色或黄色,质地较为黏稠,若肺部有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 咯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咯血的症状,这是由于结核菌对肺部血管造成损害,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咯血量因人而异,少数患者仅为痰中带血,而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大量咯血,甚至危及生命。
- 胸痛:胸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位置比较固定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可能是刺痛或压迫感,有时像肺部被针刺一样,但并不尖锐,这种疼痛往往会在深呼吸、咳嗽或用力时加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 呼吸困难:当肺结核影响到肺部的正常功能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费力、呼吸急促,体力活动或运动后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肺部的病变导致通气功能障碍,使得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结核菌入侵人体后,首先会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这些结核菌并不会坐以待毙,它们会在巨噬细胞内存活并复制,随着细菌的不断增殖,巨噬细胞最终会因不堪重负而破裂死亡,释放出的结核菌又会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纷纷参战,试图消灭结核菌,但结核菌十分狡猾,它们会利用自身的一些特性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结核菌的表面存在一些特殊的抗原成分,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它们还能分泌一些毒素,破坏免疫细胞的功能,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肺部组织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最初是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随后发展为增殖性病变,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类上皮样肉芽肿结节;而在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或结核菌毒力极强时,会发生干酪样坏死,病变部位出现干酪样物质,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液化,经支气管排出体外,形成空洞。
诊断方法
1、症状与体征: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包括是否有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乏力等典型症状,以及是否接触过肺结核患者,还会进行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肺部听诊是否有异常呼吸音等。
2、影像学检查:胸部 X 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 X 线片,医生可以观察到肺部的病变情况,如肺部纹理增多、斑点状阴影、空洞形成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还可能需要进行胸部 CT 检查,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变化。
3、病原学检查:这是确诊肺结核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痰涂片找抗酸杆菌和痰培养法,痰涂片检查方便快捷,但在痰液中结核菌数量较少时,阳性率较低;痰培养法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需要数周),但准确性较高,可作为确诊的“金标准”,还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能够快速检测出结核菌的 DNA,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免疫学检查: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通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受到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干扰素 γ 的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结核菌感染,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无症状的潜伏感染者的诊断。
治疗方法
1、抗结核药物治疗:这是治疗肺结核的核心手段,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初治患者需要连续用药 6 至 9 个月,复治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随意中断或更改治疗方案,否则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2、对症治疗:对于伴有高热的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适当的退热药物;对于咳嗽咳痰剧烈的患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对于咯血的患者,应根据咯血量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等,还需要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
3、手术治疗: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肺结核球直径大于 2cm、经规范抗结核治疗无效或存在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防止病情复发,但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手术治疗的需求已经大大减少。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及早发现肺结核患者并进行积极治疗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关键,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严格遵守隔离制度,避免将结核菌传播给他人,对于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检查,如胸部 X 线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等。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