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以下是对痛风的详细介绍:
病因
痛风的发生主要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产生,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就会在体内形成高尿酸血症,约90%的原发性痛风患者是因为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而约10%的患者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引起的,某些遗传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后,以及慢性肾脏病、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继发性痛风。
临床表现
(一)急性关节炎期及间歇期
- 典型症状: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到达高峰,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首次发作累及单一关节,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发作呈自限性,多于2周内自行缓解,红肿消退后受累关节处皮肤脱屑,可伴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可伴有发热。
- 诱发因素:包括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环孢素等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饮酒(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风险最高)、患有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
(二)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处,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隆起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
- 慢性关节炎: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尤其在手和足,并可造成残疾。
(三)肾脏病变症状
- 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可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低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 尿酸性肾结石:可从无明显症状至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肾积水、肾盂肾炎或肾周围炎等表现。
- 急性肾衰竭: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甚至输尿管,患者会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诊断方法
当患者突然出现或持续有至少一个关节剧痛、肿胀、患处压痛、皮肤发热、发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将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血尿酸测定水平、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对患者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进行尿酸盐结晶的检查,是诊断痛风的必要方法。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 饮食调整: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肉类、动物内脏及部分海鲜等;禁止饮酒;多喝水以促进尿酸排泄,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规律的运动也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 生活习惯改变:避免过度劳累、受伤、受凉及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穿舒适的鞋子以保护关节免受损伤。
(二)药物治疗
- 急性发作期: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秋水仙碱、吲哚美辛等)来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这些药物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有助于控制炎症的发展。
-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主要使用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如别嘌醇、苯溴马隆等)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尿酸的合成或促进尿酸的排泄,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预防痛风的再次发作。
(三)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痛风石形成或关节畸形,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去除痛风石、矫正关节畸形等。
预防措施
- 定期体检:定期检查尿酸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尿酸血症。
-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取。
-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的同时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 管理其他健康问题: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尿酸代谢的疾病。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干扰尿酸的正常代谢过程,应尽量避免。
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疾病,了解其成因和预防措施,采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配合适当的医疗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地管理病情,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