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意外的骨折或许会突然打破原有的节奏,但科学的治疗与精心的康复规划能够引领患者穿越这段艰难时光,重新踏上活力满满的生活之路,骨折,这一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治疗与康复过程涵盖了多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如同拼图的重要板块,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骨折发生后,首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地诊断,现代医学借助 X 光、CT 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清晰呈现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以及是否累及周围组织,精准诊断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依据,医生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和性质,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稳定性骨折,如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骨折,通常采用石膏、支具外固定的方法,固定骨折部位,为愈合创造稳定环境,而复杂性骨折,如粉碎性骨折、多发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之举,手术方式多样,包括内固定术,如钢板螺钉、髓内钉固定等,旨在通过精确复位并牢固固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愈合的同时保障肢体功能恢复。
术后初期,伤口护理至关重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循医嘱定期换药,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疼痛管理不容忽视,合理使用止痛药物,结合冰敷等物理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因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提高舒适度,利于休息与康复配合,在骨折愈合前期,约 6 - 12 周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部分负重或制动,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或不愈合,此时可适当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维持肌肉力量与体积,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股骨干骨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伸缩练习,每日多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不等。
随着骨折逐渐愈合,进入中期康复阶段,大约 12 - 24 周,此阶段的康复重点转向关节活动度恢复与肌力增强,在专业人员评估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强度,如膝关节骨折患者可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从被动辅助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借助持续被动运动(CPM)机等设备辅助训练效果更佳,开展渐进性抗阻训练,利用哑铃、弹力带等工具进行肌力强化练习,从轻重量、多次数开始,循序渐进增加阻力与负荷,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骨折严重程度等因素量身定制方案,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当骨折基本愈合且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后期康复聚焦于功能恢复与体能提升,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功能性训练项目,模拟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场景,帮助患者适应身体功能变化,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与运动能力,上肢骨折患者则着重训练手部精细动作、抓握能力以及协调性,以满足日常生活与工作需求,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被纳入康复计划,有助于提升心肺功能与整体耐力,促进全身健康恢复,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与正常生活。
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协作,患者要保持积极心态,克服困难坚持康复训练;家属给予充分支持与关爱;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则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指导与帮助,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与康复流程,大多数骨折患者能够在预期时间内实现骨折愈合与功能重建,重新拥抱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生活,开启人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