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这一医学领域的难题,长久以来在大众视野中处于边缘地带,它们以低发病率潜藏着巨大危害,如同隐匿于暗礁中的漩涡,稍不留意就可能吞噬患者的健康与希望。

从定义上看,罕见病有着严格标准,如我国将患病率低于 1/500000 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 1/10000 的疾病纳入其中,全球已发现超 7000 种罕见病,且每年新增约 250 种新疾病,尽管单一病种患者稀少,但总体数字惊人,全球有 2.63 亿 - 4.46 亿人受其影响。
罕见病的病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是罪魁祸首之一,据统计,约 80%的罕见病由基因缺陷导致,像白化病就是因特定基因突变致使黑色素或其生物合成缺陷,患者皮肤、眼睛和毛发色素缺失,还常伴有眼球震颤、视力下降等眼部异常及畏光、皮肤对光敏感等表现,感染、过敏、环境等因素也会引发罕见病,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可能由感染触发,使肾脏小血管受损,红细胞破裂,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肾衰竭。
这些罕见病患者承受着巨大痛苦与挑战,他们的症状往往严重且多系统受累,病情进展迅速,如神经纤维瘤病,肿瘤会沿神经生长,不仅影响外貌,还可能压迫器官功能;又如戈谢病,肝脏、脾脏肿大,骨骼受损变形,患者行动困难、疼痛难忍,由于患者数量少、病例分散,误诊漏诊极为常见,许多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多年,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才明确诊断,此时病情或许已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罕见病药物研发更是举步维艰,研发成本高昂,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前期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而市场空间狭小,患者群体有限,药企回收成本困难,积极性受挫,像治疗渐冻症的药物利鲁唑,研发过程漫长复杂,上市后虽为部分患者延缓病情,但仍无法彻底治愈,不过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努力,美国 1983 年颁布《孤儿药法案》,给予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我国也出台系列举措,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发布罕见病目录、将部分药物纳入医保等,助力患者获得诊断与治疗机会。
社会对罕见病群体的关注逐渐升温,公益活动频繁开展,公益组织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援助与支持,但仍需各方持续发力,科研人员钻研新疗法、新技术;医疗机构提升诊断治疗水平;社会各界消除歧视,给予理解包容,共同为罕见病患者撑起一片希望蓝天,让他们不再孤立无援,重拾生活信心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