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传统节日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重阳节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从历史起源来看,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与秋季祭祀和天象崇拜紧密相连。《吕氏春秋·季秋纪》曾记载,当时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地祖先庇佑之恩,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祭祀活动的原始形态,而在《易经》中,“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寓意阳气达到极致,万物成熟。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重阳节逐渐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文化意义,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相约结伴登山,既能欣赏漫山红叶如诗如画的美景,又能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相传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以及对登高辟邪、祈福长寿的美好期望。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九月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傲霜而立、不惧寒霜的特性,使其成为高洁、长寿的象征,文人墨客们常在这一天举办菊花宴,饮酒赋诗,以菊寄情,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民间也流传着各种与菊相关的习俗,如佩戴菊花香囊、饮用菊花酒等,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长寿的祈愿。
重阳节还承载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被赋予了感恩长辈、祝福老人长寿的含义,在这一天,晚辈们会陪伴家中的长辈登高、赏菊,为他们准备丰盛的美食,如重阳糕、菊花酒等,表达对长辈的敬重与关爱,这种尊老敬老的风尚代代相传,成为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经典习俗之一,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讲究做成九层宝塔形状,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在制作过程中,人们将糯米粉与各种食材巧妙搭配,蒸制出美味可口的糕点,寓意着家庭和睦、万事如意、子女孝顺、长辈安康。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使重阳节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敬老爱老节日,各地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如慰问养老院的老人、举办老年文艺演出、组织老年健身比赛等,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重阳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它凝聚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尊老敬老传统的坚守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追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重阳节的优秀文化传统,尊老爱老,感恩生活,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