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宝墨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是一座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的园艺艺术公园,它不仅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典园林,更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记录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传奇。
宝墨园的历史沿革
1. 初成与重建
宝墨园始建于清末民初,其前身为包相府庙,是为颂扬龙图阁直学士包拯而建,嘉庆年间,西江发大水,一段黑色木头漂流至村边,人们将其放回江里后,它又再三回流,村民视为神木供奉,后来,为了纪念包拯,便在此处建起了包相府,20世纪50年代,宝墨园的原址被毁,仅存下包相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和一块“宝墨园”的花岗石匾,1995年,已退休的原番禺市委书记梁伟苏联合有关部门,向海内外募集资金重建宝墨园,历时6载,投资1.5亿元,使宝墨园重现昔日风采。
2. 发展与荣誉
重建后的宝墨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还不断丰富和完善园区的设施和景观,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美不胜收,陶塑、瓷塑、砖雕、灰塑、石刻、木雕等艺术精品琳琅满目,已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大型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和巨幅砖雕《吐艳和鸣壁》堪称惊世之作,艺林苑内的赵泰来艺术宫陈列着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瓷艺术品以及古今名家书画,尤其是雅集馆内的190幅通草纸画,是宝墨园的镇馆之宝。
宝墨园的主要景点
1. 正门与白石牌坊
正门的仿古白石牌坊,雄伟巍峨,巧夺天工,坊高8米、宽11米,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结构,顶上有一对鳌鱼托起牌坊,门楣正中刻有“宝墨园”三个大字,相传为乾隆皇亲笔御书,两旁对联“宝聚紫坭,点化作岭南山水;墨挥南粤,全凭藉古国风流”,概括了宝墨园的特色。
2. 治本堂
治本堂原为包公厅,以包拯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命名,意指为官清廉是治国的根本,为人刚直是修身的原则,堂内有包拯的画像及其生平事迹介绍,还有一幅对联歌颂包拯的功绩,堂前的两棵老榆树也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仿佛是捍卫正义的卫士,苍劲挺拔。
3. 宝墨堂
宝墨堂是宝墨园的主体建筑之一,悬挂着包拯的画像,正中悬挂一幅大型双面通花木雕挂络,堂内陈设庄重典雅,两侧玻璃柜内分别陈列着“包拯简介”“包公家训”“包公遗诗”以及“包公政绩”等的介绍,堂前台阶上摆放的两个口径近一米的彩瓷大花盆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4. 赵泰来藏品馆
赵泰来藏品馆按珠江三角洲晚清时的祠堂规格而建,外面是双卷耳山墙(即子子镬耳),水磨青砖白石脚,馆内展出的通草纸画共190幅,分九个部份:“珠江航船图”“茶丝生产图”“清代官民服饰图”“清代妇女生活图”“民间玩乐图”“清代酷刑图”“花香鸟语图”“历史名人图”“廿四孝图”等,这些图画绘画用笔精细,人物逼真,色彩艳丽,极富质感,保色时间长,且题材广泛,是中国十八、十九世纪珠江文化的实录。
5. 千象回廊
千象回廊是一个长廊式的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复杂的构造而闻名,廊上的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这些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6. 紫带桥与紫洞舫
紫带桥横跨紫竹湖之上,造型优美,桥下的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嬉戏其中,站在桥上远眺,可以欣赏到整个宝墨园的美景,紫洞舫则停泊在紫竹湖中,是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游船,游客可以在这里乘船游览湖景。
宝墨园的建筑特色
宝墨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多样,既有岭南建筑的轻巧灵动之美,又有北方建筑的庄重典雅之风,园内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形式,布局自然合理,构思巧妙,建筑上的雕刻装饰也十分精美细腻,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技艺高超,龙图馆就极具岭南古代建筑风格,前后有廊,中间有天井,前面有两条象征包公出巡时的仪仗队的红砂岩柱子和一排红花紫薇树。
宝墨园的文化价值
宝墨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岭南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念,宝墨园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展示包拯的生平事迹和清官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宝墨园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宝墨园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广州市十大文化名片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