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运动,本是强身健体、提升生活品质的有益活动,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却如同一个潜在的“阴影”,时常影响着运动爱好者的健康和运动生涯,了解运动损伤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应对运动伤害至关重要。
运动损伤的成因
运动损伤的发生并非偶然,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自身因素
1、身体状况不佳
身体疲劳、疾病或缺乏锻炼等情况都可能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下降,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就容易导致损伤,长时间熬夜后,身体没有得到充分休息,肌肉的耐力和弹性都会受到影响,在跑步时就可能出现抽筋或拉伤的情况。
2、技术动作不规范
错误的运动姿势和技术动作是引发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无论是健身、球类运动还是田径项目,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未能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就会使身体各部位承受不合理的压力和应力分布,篮球投篮时,如果发力顺序错误,过多地依靠手臂力量而忽视腿部和腰腹的协同发力,就容易造成肩部和腰部的损伤。
3、身体机能特点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机能特点,包括柔韧性、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有些人天生关节较为松弛,在进行一些对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运动时,如滑雪、体操等,就更容易发生关节脱位等损伤;而有些人可能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一侧肢体力量较强,另一侧较弱,长期下去会导致脊柱侧弯等问题,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二)外部因素
1、运动场地和器材
不合适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会大大增加受伤的可能性,跑道表面不平,可能会使跑步者在跑步过程中突然扭脚或摔倒;篮球场地湿滑,球员容易滑倒摔伤;健身器材老化、损坏或尺寸不适合使用者,也可能导致肌肉拉伤、骨折等严重后果,户外运动的天气条件也会对运动安全产生影响,高温、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都可能使身体难以适应,增加中暑、冻伤、摔倒等风险。
2、运动强度和频率
过度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是运动损伤的重要诱因,突然增加运动量,如平时很少运动的人一下子进行了长时间的高强度跑步或力量训练,身体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巨大的负荷变化,很容易引发肌肉拉伤、肌腱炎、应力性骨折等损伤,而且,长期频繁地进行同一种运动,身体的某些部位会过度使用,产生疲劳和磨损,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慢性损伤。
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
(一)急性损伤
1、擦伤
这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多发生在皮肤暴露的部位,如手肘、膝盖、脚踝等,当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摩擦时,皮肤表层受损,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擦伤的程度较轻,经过简单的消毒处理和包扎后,通常能在较短时间内愈合。
2、扭伤
关节部位在突然受到扭转力时容易发生扭伤,常见的有踝关节扭伤和手腕扭伤,扭伤后,关节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的扭伤还可能导致韧带撕裂,轻度扭伤可通过休息、冷敷、加压包扎等方法进行处理,重度扭伤则可能需要就医治疗。
3、拉伤
肌肉或肌腱在运动中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称为拉伤,拉伤的部位通常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肌肉紧张,有时还能触摸到肌肉硬结,常见的拉伤部位包括大腿后群肌肉、背部肌肉等,拉伤后的恢复时间较长,需要根据损伤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4、骨折
在高能量冲击下,如摔倒、碰撞等,骨骼可能发生断裂,即骨折,骨折的症状非常明显,包括剧烈疼痛、局部肿胀变形、不能正常活动等,一旦怀疑发生骨折,应立即停止运动,妥善固定受伤部位,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慢性损伤
1、肌腱炎
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组织,长期反复的运动摩擦或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肌腱发炎,形成肌腱炎,常见的有网球肘、跟腱炎等,肌腱炎的主要症状为疼痛、僵硬,尤其是在进行特定动作时症状加重,治疗肌腱炎需要减少患病部位的活动量,同时配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2、滑囊炎
滑囊是一种位于关节附近的小囊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当滑囊受到反复挤压或刺激时,会发生滑囊炎,肩部的肩峰下滑囊炎就是常见的例子,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抬臂时疼痛加剧,治疗方法包括休息、冰敷、药物治疗以及必要的康复训练等。
3、关节炎
长期的运动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康复,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关节炎,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严重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常见的有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炎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并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运动前准备
1、热身活动
热身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步骤,通过适当的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温度、提高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使身体更好地适应即将开始的运动强度,热身活动一般应包括全身动态拉伸和轻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开合跳等,时间持续 5 - 10 分钟即可,在进行篮球比赛前,先进行慢跑、关节活动操等热身运动,能有效降低比赛中受伤的风险。
2、选择合适的装备
合适的运动装备对于保护身体和预防损伤同样重要,应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选择专业的运动鞋、服装和护具,运动鞋要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和支撑性,能够减轻足部和关节的受力;运动服装应透气舒适,避免因衣物不适影响运动表现或导致皮肤擦伤;对于一些高风险运动,如滑雪、登山等,还应佩戴头盔、护膝、护腕等护具,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3、熟悉运动环境和规则
在开始一项新的运动之前,了解运动场地的特点和运动规则是非常必要的,熟悉场地可以避免因不熟悉环境而发生意外事故,如绊倒、撞伤等;遵守运动规则能够确保自己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运动,减少与他人发生碰撞或冲突的可能性,在足球比赛中,了解场地的草皮状况、球门大小和位置等信息,有助于球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能降低受伤的风险。
(二)运动中注意
1、遵循适度原则
运动强度和频率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或突破极限,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身体不适或有疲劳感,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在长跑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体能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和速度,不要突然加大运动量,否则容易导致腿部肌肉拉伤、关节磨损等损伤。
2、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技术动作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和技术动作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核心,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正确的动作模式,使其成为习惯,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教练指导的课程或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来学习和纠正自己的动作姿势,在进行游泳时,正确的划水姿势和呼吸方法能够提高游泳效率,同时也能减少肩部和背部的劳损;在进行瑜伽练习时,准确的体式不仅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还能避免因姿势不当而导致的肌肉拉伤或关节错位。
3、注意休息和补充水分
适当的休息和水分补充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有时间恢复体力和调整状态,每运动 30 - 60 分钟应休息 5 - 10 分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和代谢正常,在炎热的天气里,更应增加水分的摄入频率,防止脱水现象的发生,脱水会导致身体疲劳、肌肉痉挛等问题,进而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运动损伤的康复处理
(一)急性损伤的处理
1、休息
一旦发生急性损伤,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运动,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进一步的活动会加重损伤的程度,给身体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行走和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将受伤的脚踝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血液回流和消肿。
2、冰敷
冰敷是急性损伤后早期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止血、消肿和止痛的作用,一般在受伤后的 24 - 48 小时内进行冰敷,每次冰敷时间以 15 - 20 分钟为宜,每隔 2 - 3 小时可重复一次,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冰块进行冰敷,但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在手臂拉伤后,用冰袋冷敷受伤部位,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肿胀。
3、加压包扎
对于一些伴有明显肿胀的急性损伤,如扭伤、拉伤等,加压包扎可以帮助减少出血和渗出,进一步控制肿胀,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或纱布进行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