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世界水利文化遗产的智慧结晶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历史背景
  2. 工程布局与原理
  3. 重要景点
  4. 价值意义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它是公元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修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争频繁,秦惠王欲统一中国,深知巴、蜀在统一大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即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公元前316年,秦惠王乘巴、蜀激战之际,遣张仪、司马错率军伐蜀,蜀国灭亡,秦在蜀地置蜀侯及蜀相,推行封建制度,为都江堰的修建准备了政治条件,成都平原农业已有一定基础,《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杜宇教民务农”,且有治水要求和能力,秦并蜀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政权力量,如移秦民万家实蜀,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还修建了成都城等作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设防堡垒,人心归顺、政局稳定,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保证。

工程布局与原理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 “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 “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由于飞沙堰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起 “节制闸” 作用,能自动控制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名为离堆,属历史上著名的 “灌阳十景” 之一。

重要景点

1、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 “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的李冰石像。

2、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 “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3、安澜索桥:又名 “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 “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重建,改名 “安澜桥”,现在的安澜索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4、松茂古道:也叫茶马古道,是古代成都平原通往阿坝藏区的唯一通道,沿途有西关、玉垒山、玉垒阁等著名景点。

5、青城山:与都江堰相邻,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避暑胜地,这里有古老的道观、寺庙等建筑,如天师洞、上清宫等,相传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修行之地。

价值意义

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才能,它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工程技术之先进、设计之科学、功能之完备,在世界水利史上罕见,都江堰的创建,不仅为当时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经济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水利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