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胃炎是指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者在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胃炎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一常见病症,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预防。
胃炎的类型及病因
(一)急性胃炎
1、急性单纯性胃炎
- 病因:主要是通过外界微生物对胃粘膜的入侵,包括细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不洁食物或水,夏季食用被病原菌污染的西瓜后,容易引发急性单纯性胃炎,物理因素如进食过冷、过热、粗糙的食物,可使胃黏膜划破、损伤;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生素、氯化钾、碘剂等刺激性药物,也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为主要症状,可伴发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在呕吐后可获得缓解,病程较短,通过充分休息后基本可恢复,若因进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致病,还可能出现腹泻症状。
2、急性糜烂性胃炎
- 病因:常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大量饮酒或应激状态(如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引起,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出现多个出血点或浅表性糜烂,严重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
- 临床表现:通常起病较急,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上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血性液体,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以及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3、急性化脓性胃炎
- 病因:较为罕见,主要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化脓菌感染所致,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接受放化疗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容易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进而引发急性化脓性胃炎。
- 临床表现:病情凶险,除具有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外,还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4、急性腐蚀性胃炎
- 病因:主要因误服强腐蚀剂引起,如硝酸呈、强碱呈等化学物质,会迅速呈现唇、口腔部咽喉部呈现水肿、溃疡等,呈现呈现不同颜色的唇、舌等,硫酸为黑色,硝酸呈深棕色等,有助于腐蚀剂类型的判别。
- 临床表现:唇、口腔部咽喉部呈现水肿、溃疡等,呈现不同颜色的唇、舌等,硫酸为黑色,硝酸呈深棕色等,有助于腐蚀剂类型的判别。
(二)慢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
- 病因:约70% - 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形成“氨云”,从而损伤胃黏膜,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胆汁反流等因素也与发病密切相关,长期吸烟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害胃黏膜;胆汁反流至胃内,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
-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嗳气等症状,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呈间歇性发作。
- 病理改变: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肿、充血、水肿,但无糜烂及萎缩改变;组织学检查可见胃黏膜层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不超过黏膜层的1/3。
2、慢性糜烂性胃炎
- 病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础上,当胃黏膜受到更严重的损伤时,可发展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病因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似,但病情更为严重。
- 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较慢性浅表性胃炎更为明显,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体重减轻等表现。
- 病理改变: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糜烂灶,表面覆有白苔或黄苔;组织学检查显示胃黏膜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且超过黏膜层的1/3。
3、慢性萎缩性胃炎
- 病因: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消失,肠上皮化生,自身免疫异常也是重要病因之一,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损伤。
-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等症状,由于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腹胀、嗳气等。
- 病理改变: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变薄、皱襞变平或消失,颜色苍白或灰白;组织学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减少或消失,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胃炎的症状表现
胃炎的症状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且缺乏特异性,常见的症状包括:
(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这是胃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可在进食后加重,疼痛的部位通常位于上腹部,但具体位置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会感觉整个上腹部都不舒服,而有些患者则能明确指出疼痛的具体位置。
(二)恶心与呕吐
患者常常感到恶心,有时伴有呕吐症状,呕吐物可能为胃内容物,也可能含有胆汁或血液,在急性胃炎中,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往往较为明显,尤其是在摄入刺激性食物或受到其他不良刺激后,而在慢性胃炎中,恶心和呕吐的症状相对较轻,且可能不是持续性的。
(三)食欲不振
由于胃黏膜受到炎症影响,患者的食欲通常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或者即使吃了东西也很难消化,食欲不振可能会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四)反酸与烧心
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引起胸部灼热感和不适感,即反酸和烧心,这种症状在进食后或躺下时可能会加重,反酸和烧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患食管炎等疾病的风险。
(五)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嗳气、打嗝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胃动力不足或胃肠道气体增多引起的,在一些慢性胃炎患者中,由于长期的营养吸收不良,还可能出现贫血、乏力、头晕等症状。
胃炎的危害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影响营养吸收
胃炎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胃无法有效地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得营养物质难以被充分吸收,长期以往,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影响身体健康。
2、增加胃癌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长期的胃黏膜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变异,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研究表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胃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身体不适
胃炎引起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2、心理压力
长期的胃炎症状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担心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以及对癌症的恐惧等情绪,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这种心理压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胃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可以选择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食物,减少肉类、油炸食品等的摄入,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
2、生活习惯改善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