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导致肝硬化的原因多样,治疗需针对病因,结合综合治疗及并发症管理,同时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硬化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旨在提高公众对此疾病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持续存在的肝炎病毒、中重度肝脏坏死和纤维化是进展为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2、长期酗酒:在欧美国家,长期过量饮酒是导致肝硬化的常见原因,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具有直接毒性,长期饮酒可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最终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肝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胆汁淤积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长期胆汁淤积可引起肝硬化,高浓度的胆酸和胆红素对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速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5、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慢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因素导致的肝内长期淤血及缺氧,可使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6、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血色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由于遗传和代谢等因素导致特定物质在肝脏内积累,造成肝细胞损伤和肝硬化。
7、药物或毒物: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叶酸类抗肿瘤药、异烟肼等)或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砷、四氯化碳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最终导致肝硬化。
8、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血吸虫卵阻塞血管,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硬化。
9、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免疫系统疾病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硬化。
症状
1、代偿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异常,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表现。
2、失代偿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肝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下肢水肿、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甚至出现肝性脑病。
3、全身症状:消瘦、乏力、面色黝黑、发热等。
诊断
1、病史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肝炎史、饮酒史、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检查皮肤、巩膜有无黄染,腹部是否有移动性浊音,肝脏和脾脏的大小、质地等。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测试等,评估肝脏功能和全身状况。
4、影像学检查:超声波、CT扫描或MRI等,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5、肝组织活检:通过穿刺取得肝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肝硬化的诊断和分级。
治疗
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用于病毒性肝炎,利尿剂用于控制腹水等。
2、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诱发肝性脑病。
3、并发症管理:积极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4、肝移植: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
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2、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等预防相关病毒感染。
3、定期体检:特别是有慢性病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4、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不随意服用可能伤肝的药物和毒物。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治疗和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发展,公众也应增强健康意识,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以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