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膀胱炎的症状表现
(一)急性膀胱炎
1、排尿异常
- 尿频: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逼尿肌频繁收缩,患者会感觉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达4 - 6次甚至更多,夜晚也会因尿频而影响睡眠。
- 尿急:患者常常有尿意急迫感,难以控制,甚至来不及到达厕所就会有尿液不自主地流出,这种尿急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心理压力。
- 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会出现疼痛或烧灼感,尤其是在排尿开始和结束时较为明显,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而有的则可能疼痛难忍。
2、尿液异常
- 尿液浑浊:由于炎症导致膀胱黏膜细胞脱落、细菌及炎性渗出物混入尿液,使尿液变得浑浊不清。
- 血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即尿液中含有红细胞,肉眼可见的血尿一般提示炎症比较严重,可能是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破损出血所致。
- 异味:膀胱组织内部充血,内部溃烂的组织和细菌会伴随尿液排出,出现刺鼻异味。
3、全身症状
- 发热:机体在感染细菌后,抵抗力和免疫力会降低,可能会引起体内的白细胞增多,从而导致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
- 疲劳:炎症反应会消耗身体的能量,患者常感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 恶心、呕吐:当膀胱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时,可能会刺激消化系统功能,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慢性膀胱炎
1、排尿异常
- 尿频、尿急、尿痛:这些症状长期存在,但通常不如急性膀胱炎严重,患者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出现排尿不适的情况。
- 排尿困难:由于膀胱长期受到炎症的影响,膀胱壁肌肉纤维化,弹性降低,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在排尿时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难以将膀胱内的尿液完全排空。
2、尿液异常
- 脓尿:尿液中可能会有少量的脓细胞,这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膀胱黏膜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容易滋生细菌,从而产生脓性分泌物。
- 血尿:慢性膀胱炎也可能导致血尿,但一般比急性膀胱炎的血尿程度轻,多为镜下血尿,肉眼不易察觉,长期的血尿可能会导致患者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3、其他症状
- 下腹部疼痛:慢性膀胱炎患者的下腹部可能会经常感到隐痛或不适,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或排尿后加重,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会在疲劳、精神紧张等因素刺激下加重。
- 腰背部疼痛:当慢性膀胱炎病情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炎症可能会蔓延至肾脏或周围的组织器官,引起腰背部疼痛,疼痛的位置一般在腰部或骶部,可能是钝痛或酸痛。
-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慢性膀胱炎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身体的不适感。
发病原因
(一)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这是引起膀胱炎最常见的细菌,约占70%以上,大肠杆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肠道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液反流等情况发生时,细菌容易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引发感染。
2、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细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膀胱,如经尿道逆行感染、血液感染、淋巴感染等,女性在经期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内的细菌容易上行感染至膀胱;男性如果患有前列腺炎,细菌也可能通过前列腺管进入膀胱。
3、其他细菌:除了上述常见细菌外,还有一些相对少见的细菌也可能引起膀胱炎,如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这些细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如长期留置导尿管、膀胱结石等原因导致膀胱内环境改变时,可能会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
(二)非细菌感染
1、间质性膀胱炎: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或真菌感染,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人认为与慢性肉芽肿病或神经性病变有关,该病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
2、腺性膀胱炎:膀胱黏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泌尿系统的梗阻、泌尿系结石、膀胱外伤等因素有关,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3、气性膀胱炎:比较少见,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被细菌(如变形杆菌)侵入后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膀胱内压升高,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坏疽性膀胱炎:这是膀胱损伤的一种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与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要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
5、化学性膀胱炎: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
6、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休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在患病期间,患者可以适当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减轻身体负担。
2、多饮水:多喝水可以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将膀胱内的细菌和炎性物质排出体外,建议患者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至少1500 - 2000毫升以上,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为宜,但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膀胱,加重症状。
3、注意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膀胱和尿道黏膜,加重炎症症状,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因为便秘可能会增加腹压,加重膀胱的压力。
4、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干燥非常重要,患者应勤换内裤,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部,女性应注意月经期的卫生,及时更换卫生巾;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清洗外阴部,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入尿道。
5、避免刺激因素:尽量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尿液浓度升高,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加重炎症,要注意避免着凉,寒冷刺激可能会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加重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抗菌药物治疗
1、经验性用药:对于首次发作的急性膀胱炎患者,如果没有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医生通常会根据经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洛)、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恶唑)等,这些药物可以快速控制细菌感染,缓解症状。
2、针对性用药:如果尿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了具体的致病菌和敏感的抗生素,医生则会根据这个结果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的发生,抗生素的治疗疗程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急性膀胱炎通常需要服用抗生素3 - 7天,而慢性膀胱炎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一般需要1 - 3个月。
3、**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