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的一粥一饭中,我们往往关注着食物的美味与饱腹感,却容易忽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食物营养的流失,这宛如隐匿于厨房角落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本应从食物中获取的丰富营养,进而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烹饪方式是导致食物营养流失的一大关键因素,高温油炸,如常见的炸薯条、炸鸡等,在赋予食物诱人色泽与酥脆口感的同时,油脂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且高温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C 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鲜榨果汁若采用长时间高温熬煮的方式处理,其中的维生素 C 会大量损失,原本新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也因过滤等操作而所剩无几,再如煎鱼时,若油温过高、时间过长,鱼肉中的优质蛋白质会变性过度,不仅影响口感,还降低了其营养价值。
储存条件的不当同样会造成营养流失,许多家庭习惯将蔬菜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蔬菜中的叶酸、维生素 C 等水溶性维生素会逐渐分解、流失,正确的方法是,大部分蔬菜应存放在冰箱冷藏室,以延缓维生素的降解速度,像菠菜、生菜等叶菜类最好在 3 - 5 天内食用完毕,以确保能摄取到较为丰富的营养,对于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放置在阳光直射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同时也失去了其原本对心血管有益的营养功效。
食物的加工处理环节也存在营养陷阱,精米白面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谷皮、糊粉层等富含膳食纤维、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部分,长期食用这些精细加工的谷物食品,易导致人体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增加便秘、肥胖等问题的风险,且会使血糖生成指数升高,不利于血糖的稳定控制,而一些经过深度加工的零食,如饼干、薯片等,在高温烘焙、膨化等工艺后,不仅营养成分遭到严重破坏,还可能添加了大量的糖、盐和人工添加剂,过多食用这类食物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代谢负担。
食物切配方法对营养保存也有影响,蔬菜切后再清洗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解在水中而流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洗净蔬菜再进行切配,切得过于细碎的蔬菜在烹饪过程中,由于与空气和热源接触面积增大,营养流失相对也会更多,土豆切丝后若浸泡在水中时间过长,淀粉及部分维生素也会随之流失到水中。
了解食物营养流失的原因与途径,我们便能在厨房中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减少营养损失,倡导低温烹饪,多采用蒸、煮、炖、清炒等健康的烹饪方式;注重食物的合理储存,按照食材特性分类存放;尽量选择全谷物、全麦类食品,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规范食物切配流程,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日常饮食中摄取充足且均衡的营养,为身体的健康运转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而非营养流失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