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都市活力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下游,其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中部地区,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地理环境来看,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为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它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6587.02平方千米,下辖11个市辖区,是一个面积广阔且充满活力的城市。
追溯往昔,早在100-120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发现最早的南京人类生活遗迹,约7000-8000年前,出现了以秦淮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今栖霞地区已有农业文明产生,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国在此设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春秋战国时,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后,于1402年在南京称帝,140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但南京仍作为留都,1644年朱由检殉国后,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南明,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置首都特别市,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仍为直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定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南京的历史遗迹星罗棋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与风云变幻,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包括秦淮河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瞻园、白鹭洲、中华门、王谢故居等众多景点,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之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称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受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在近现代,南京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中心和交通枢纽,南京港是亚洲最大内河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其龙潭集装箱港区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内河外贸港区之一,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门户机场,可通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铁路方面,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贯穿全境。
教育与科研方面,南京高校云集,拥有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浦口大学城、溧水大学城和高淳大学城等多个大学集中区域,截至2023年末,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其中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83人,立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立项省级课题124项,市级课题382项,这些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化方面,南京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9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103点)等众多文化瑰宝,南京还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有着“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南京美食丰富多样,既有鸭血粉丝汤、盐水鸭等传统名吃,也有小笼包、锅贴等特色小吃,满足了人们的味蕾,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陵刻经处则是中国近代汉语佛学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和研究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南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街巷,还是穿梭于现代化的都市丛林,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