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当今时代,空气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它与人们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空气质量改善刻不容缓,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的天空。
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一)全球空气污染概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空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 99%的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多种病症的死亡案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发展迅速且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空气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城市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常态。
(二)我国空气污染现状
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形势,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冬季频繁出现的重度雾霾天气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主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涉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燃煤锅炉排放是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汽车尾气则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贡献者;建筑施工扬尘也加剧了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
(三)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人们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还会增加患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易感人群,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导致心肺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空气污染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降低土壤肥力,破坏生态平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空气质量改善的必要性
(一)保障公众健康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基础,清洁的空气能够减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弱势群体,改善空气质量更是至关重要,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环境。
(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严重的空气污染会对农业生产、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众多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经济损失,雾霾天气会影响航班的正常起降,降低高速公路的能见度,从而影响物流运输效率;旅游景区的空气质量差会减少游客的到访量,影响当地的旅游收入,治理空气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清洁能源替代、污染源整治等方面,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维护生态平衡
空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质量的改善有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可以减轻对土壤、水体、植被等的污染压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界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为人类社会提供清洁的水源、新鲜的空气、丰富的食物资源等。
空气质量改善的措施
(一)能源结构调整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逐步降低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生产沼气,既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又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
2、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在煤炭仍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要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改造、煤炭洗选和深加工等,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煤炭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管理,防止扬尘和粉尘污染。
(二)工业污染治理
1、淘汰落后产能
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如小型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政府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情况,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于化工、印染、制药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要加强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油墨等低挥发性产品,采用吸附、催化燃烧等方式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
(三)交通运输污染控制
1、优化交通结构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等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建设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如自行车道、人行道等,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布局,减少机动车长距离通勤需求。
2、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
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强对新生产机动车的环保监管,确保车辆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速度,对高排放车辆采取限行、补贴淘汰等措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给予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税收优惠、停车便利等政策支持,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油品质量监管,提高燃油品质,减少机动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四)扬尘污染治理
1、建筑工地扬尘管理
建立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要求施工现场设置围挡、洒水降尘设备、物料覆盖设施等防尘措施,对工地内的土方作业、物料装卸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减少扬尘产生,加强对建筑工地的日常监督检查,对未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
2、道路扬尘治理
加大对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力度,增加机械化清扫频次,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在容易产生扬尘的道路路段,如城乡结合部、未铺装道路等,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车辆密闭运输,严禁沿途抛洒滴漏,对违规车辆依法查处。
(五)区域联防联控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单一地区的治理往往难以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加强区域间的联防联控合作,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各地区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共同应对区域内的空气污染问题,京津冀地区通过联合制定减排目标、共享监测数据、开展联合执法等方式,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他地区也应借鉴这种模式,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
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与展望
(一)改善成效初显
近年来,我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些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的天数逐渐增多,京津冀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PM2.5 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重污染天数显著减少,全国范围内,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部分污染物浓度达到阶段性目标要求,这表明我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开始得到回报,也为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空气质量改善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仍然是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加环境压力,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协调难度较大,部分地区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
(三)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空气质量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持续不懈地努力,在能源领域,应继续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步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实现能源转型,在工业方面,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升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在交通运输领域,持续优化交通结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要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应用更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还需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空气质量改善的良好氛围。
空气质量改善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福祉和地球的未来命运,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全面、系统、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根本好转,让我们的天空更加湛蓝,空气更加清新,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宜居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