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荨麻疹,这个看似普通却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的皮肤疾病,在医学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以皮肤黏膜突然出现风团,伴有剧烈瘙痒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且常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荨麻疹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应对这一常见疾病。
荨麻疹的病因
1、外源性因素
- 食物:常见的如鱼虾、海鲜、牛奶、鸡蛋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芒果等水果,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或其分解产物可能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某些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人工色素等也可能是诱发因素,一位原本对海鲜不过敏的人,在食用了变质的海鲜后,可能会突然发生荨麻疹,这是因为变质的海鲜中可能产生了组胺释放因子等有害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组胺,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和瘙痒。
- 药物:许多药物都可能导致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血清疫苗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可能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 - 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和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所致,一些人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数分钟内就可能出现急性荨麻疹,这属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病情较为危急,需要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急救处理。
- 感染:各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等)、病毒(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肝炎病毒等)、真菌(如白色念珠菌)以及寄生虫感染均可能引发荨麻疹,感染导致荨麻疹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病原体直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也可能是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儿童在患急性扁桃体炎后,可能会出现全身性的荨麻疹,这通常是由于链球菌感染激活了机体的免疫细胞,释放出大量的炎性介质,使皮肤黏膜血管扩张和通透性改变。
- 吸入物:花粉、粉尘、动物皮屑、尘螨等吸入性过敏原也是荨麻疹的重要诱因,当这些物质进入呼吸道后,被鼻黏膜、支气管黏膜等部位的抗原提呈细胞捕捉并处理,激活 T 淋巴细胞,随后 B 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IgE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即可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多种介质,导致荨麻疹的发生,每到春季花粉传播季节,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就容易出现荨麻疹,表现为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出现风团和瘙痒,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2、内源性因素
- 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在荨麻疹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神刺激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皮肤血管的功能,一些上班族在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出现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情况,而在休假放松后症状有所减轻。
- 物理因素:摩擦、冷热刺激、日光照射等物理因素也可能诱发荨麻疹,如一些人在受到寒冷空气刺激后,皮肤会出现风团和瘙痒,这被称为寒冷性荨麻疹;而有些人在晒太阳或局部皮肤受热后会出现症状,则是热性荨麻疹的表现,物理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可能是由于皮肤受到物理刺激后,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改变和炎症细胞活化,释放出组胺等介质所致。
- 系统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以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病等)也可能伴发荨麻疹,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衡,产生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或者肿瘤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等均可能作为致病因素引发荨麻疹,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由于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皮肤组织中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和炎症细胞,从而导致皮肤黏膜病变,出现荨麻疹样皮疹。
荨麻疹的症状
1、皮肤症状
- 风团:风团是荨麻疹最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甚至更大,风团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苍白色的隆起,边界清楚,周围常有红晕,风团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面部、颈部、手部、足部以及躯干等暴露部位,也可泛发全身,风团的出现速度较快,通常在短时间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会反复发生,新的风团又可在其他部位出现,患者早晨起床时发现脸部有几个小风团,到了中午可能自行消失,但下午又会在四肢出现新的风团,如此反复不断。
- 瘙痒:瘙痒是荨麻疹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往往在风团出现之前就有明显感觉,且瘙痒程度因人而异,瘙痒感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睡眠,患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溃、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全身症状
-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在出现荨麻疹的同时,还可能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由于胃肠道黏膜也受到了炎症介质的影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急性荨麻疹患者,若累及胃肠道黏膜,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呕吐和腹泻,甚至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呼吸道症状:少数情况下,荨麻疹可累及呼吸道黏膜,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喉头水肿是一种较为危险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窒息死亡,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重度荨麻疹患者或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基础的患者。
- 心血管症状:在极少数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可能会出现心慌、血压下降等心血管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入血,引起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所致,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荨麻疹的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对于荨麻疹的诊断至关重要,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近期是否有感染史、是否服用过可疑药物或接触过特殊物质等信息,患者近期有服用感冒药后出现荨麻疹的经历,那么药物过敏的可能性就较大。
2、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患者皮肤风团的形态、大小、分布、数量以及是否伴有瘙痒抓痕等情况,还要检查患者的口腔、咽喉部黏膜是否有肿胀,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腹部压痛等体征,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荨麻疹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情况。
3、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部分荨麻疹患者血常规检查可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尤其是在急性荨麻疹或慢性荨麻疹发作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机体处于过敏反应状态,有助于荨麻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过敏原检测: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观察 15 - 20 分钟后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等阳性反应,则提示患者对该种过敏原敏感,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 IgE 抗体水平来判断过敏原,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过敏原,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选择进行 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补体 C3、C4 等生化指标检查,以及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协助荨麻疹的诊断,对于怀疑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荨麻疹患者,进行抗核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等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荨麻疹的治疗
1、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病因的荨麻疹患者,应积极去除病因,如因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更换为其他无过敏风险的药物;因食物过敏者,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因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应给予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源后荨麻疹症状往往会得到缓解,一位因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荨麻疹的患者,在停用阿司匹林并改用其他解热镇痛药后,荨麻疹逐渐消退,不再复发。
2、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药物,可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异丙嗪等)和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较好的抗组胺作用和止痒效果,但容易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疗效持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于急性荨麻疹或轻度荨麻疹患者,可选择口服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患者夜间瘙痒明显影响睡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