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以下从多方面进行介绍:

03u百科知识网

1、节日概述

- 名称由来: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 历史渊源:其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与秋季的祭祀和丰收等习俗有关,到了战国时期,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当时还未固定在九月九日,直至汉代,人们对数字有了崇拜,九为老阳,象征长久长寿,才正式将节日定在农历九月初九,魏晋时期,重阳气氛逐渐浓郁,并且有了赏菊、饮酒等习俗,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流行了很多诗歌来咏秋和重阳。

2、传统习俗

- 登高祈福: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心旷神怡、健身祛病,古人认为还可以避灾克邪,有“登高望远,其乐陶陶”的说法。

- 赏菊饮酒: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的君子品格,人们还经常用饮菊花酒代替饮雄黄酒来达到“驱邪求寿”的目的。

- 佩插茱萸: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有养肝胆、散逆止呕、祛寒除湿等作用,还可治风湿、腰膝酸痛等病症,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 拜神祭祖:重阳节也是长辈们的节日,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时会祭拜家里的祖先,感恩祖先的庇护和恩赐。

- 吃重阳糕:“糕”与“高”字同音,有步步登高的意思,讲究的重阳糕作成九层,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3、文学体现

- 诗词创作:众多文人墨客留下大量关于重阳节的诗词佳作,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有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活动,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孟浩然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以菊花自比,表现了自己的傲岸品格和不屈精神。

- 情感寄托:“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生动地体现了重阳节所蕴含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千古名句,引发了无数游子的共鸣。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每逢此佳节,人们不仅传承着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重阳节也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可贵,提醒人们要珍惜与家人的时光,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