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运动康复技术是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交叉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类运动损伤发病率的上升,运动康复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它旨在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因运动损伤、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导致身体功能受损的人群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返正常的生活、工作和运动状态。
二、常见运动康复技术介绍
(一)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1、电疗
- 低频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作用于神经末梢,可起到镇痛、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肌肉收缩等作用,常用于缓解肌肉骨骼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在运动员肌肉拉伤后的康复中,TENS 可以帮助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进一步损伤。
- 中频电疗:调制中频电流能克服组织电阻,更深入地穿透人体组织,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等功效,对于一些慢性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颈椎病等,中频电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 高频电疗:包括短波、超短波等,其电磁波能产生热量,使组织温度升高,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等目的,在关节扭伤急性期后,使用高频电疗可以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减轻肿胀和疼痛。
2、光疗
- 红外线疗法: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热效应,能够使照射部位的皮肤及浅层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于治疗肌肉劳损、关节炎等疾病,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的颈部肌肉酸痛,可通过红外线照射来缓解症状。
- 紫外线疗法: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杀菌、促进维生素 D 合成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在皮肤病如银屑病的治疗中,特定剂量的紫外线疗法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紫外线过量照射会有皮肤灼伤等风险,需严格掌握剂量。
3、超声波疗法
- 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和温热效应,对组织产生影响,它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细胞代谢,软化瘢痕组织,减轻疼痛等,在创伤后的组织修复过程中,超声波疗法能够帮助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伤口愈合,在烧伤创面的康复治疗中,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瘢痕形成,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二)运动疗法
1、关节活动度训练
-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让患者主动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膝关节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缓慢的膝关节屈伸练习,逐渐增加活动度,可预防关节粘连和僵硬。
-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当患者因疼痛、肌肉无力等原因无法自行活动关节时,由康复治疗师或家人帮助其进行关节活动,如肩关节骨折后固定期间,进行被动的肩关节前屈、外展等活动,维持关节的灵活性。
2、肌力训练
- 等长肌力训练: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但可使肌肉张力增加,常用于骨折早期康复,在骨折部位上下的肌肉进行等长收缩练习,既能增强肌肉力量,又不会对骨折断端产生不良影响,股骨干骨折患者在卧床期间,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 等张肌力训练:肌肉收缩时长度改变,产生关节活动,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训练,向心性收缩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离心性收缩训练则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提升效果明显,如在运动员下肢力量训练中,结合蹲起(向心性)、缓慢下蹲(离心性)等动作进行全面训练。
3、平衡与协调训练
- 平衡训练:通过站在平衡板、平衡垫上或进行单脚站立等方式进行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对于老年人预防跌倒、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都很重要,体操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会进行大量平衡训练,以确保在器械上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的稳定性。
- 协调训练:包括肢体的粗大运动协调和精细运动协调训练,如让患者进行上下肢配合的动作,如踢球、投球等;或者进行手部的精细协调训练,如捡豆子、穿珠子等,这对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如脑卒中患者通过协调训练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手法治疗技术
1、按摩
- 放松按摩:采用轻柔、舒缓的手法,如揉法、滚法、抚摩法等,作用于肌肉表面,帮助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常用于运动后的肌肉放松,如长跑后对腿部肌肉进行放松按摩,可减轻肌肉酸痛。
- 治疗按摩:针对特定的疾病或损伤,运用适当的手法进行治疗,如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按摩腰部肌肉、调整脊柱关节位置等手法来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
- 运动按摩:在运动前、中、后均可进行,运动前按摩可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损伤;运动中按摩可缓解肌肉疲劳,保持运动状态;运动后按摩则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恢复,足球运动员在中场休息时接受短暂的按摩,可迅速恢复体力,继续投入比赛。
2、推拿
- 推拿手法多样,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揉法、扳法等,通过不同手法的组合运用,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整复错位等作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推拿手法可调整颈椎椎体的位置关系,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在小儿消化不良的调理中,推拿腹部穴位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四)康复工程技术
1、支具应用
- 支具是一种用于支持、保护和矫正身体结构的装置,如踝足矫形器可用于矫正足部畸形、稳定踝关节,对于足踝部骨折术后患者或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都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限制关节的异常活动,减轻受伤部位的负担,促进组织修复,又如脊柱矫形器可用于治疗脊柱侧弯,通过给予脊柱一定的支撑力,防止侧弯进一步加重。
2、辅助器具使用
- 包括轮椅、拐杖、助行器等,对于因伤病导致行动不便的患者,这些辅助器具可以帮助他们恢复部分行动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截瘫患者借助电动轮椅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移动;下肢骨折未愈合的患者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减轻患肢负重,同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三、运动康复技术的应用场景
(一)运动损伤康复
1、急性运动损伤
- 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在损伤初期(通常为受伤后 72 小时内),主要以制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急救处理为主,同时可采用低频电疗缓解疼痛,在损伤后期(72 小时后),可逐渐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长肌力训练以及物理因子治疗(如超声波、红外线等)促进组织修复和消肿。
2、慢性运动损伤
- 像网球肘、跟腱炎等慢性损伤,除了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如中频电疗、激光治疗等)减轻炎症反应外,重点在于运动疗法中的肌力训练(尤其是离心性肌力训练)和手法治疗(如按摩、推拿)来改善肌肉力量失衡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疾病康复
1、骨科疾病
- 骨折后康复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和愈合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在骨折固定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和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度训练;骨折愈合后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强度和肌力训练负荷,并可配合物理因子治疗促进骨痂生长和组织修复,对于骨关节炎患者,物理因子治疗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进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以提高关节稳定性。
2、神经系统疾病
-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以抢救生命、控制危险因素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康复介入,先进行床上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翻身训练等,预防关节挛缩和压疮;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开展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同时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作业治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种技术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脊髓损伤康复则侧重于呼吸功能训练、膀胱直肠功能训练以及瘫痪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等。
(三)老年人康复
1、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常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退变等问题,运动康复技术如物理因子治疗可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运动疗法中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可增强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通过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改良训练,结合平衡板训练,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