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众多坚果中,腰果以其独特的外形、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用途脱颖而出,它不仅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零食,还在烹饪、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腰果的各个方面,带领大家全面了解这种神奇的植物及其果实。
腰果的起源与命名
腰果树原产于巴西东北部、南纬10°以内的地区,16世纪被引入亚洲和非洲,如今已遍及东非和南亚各国,在中国,腰果主要分布在海南和云南等地,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也有引种,因其坚果呈肾形而得名,故被称为“腰果”,腰果还有鸡腰果、槚如树等别名。
形态特征
腰果树为灌木或小乔木状植物,高通常为4 - 10米,小枝黄褐色,无毛或近无毛;叶革质倒卵形,长8 - 14厘米,宽6 - 8.5厘米,先端圆形,平截或微凹,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侧脉约12对,侧脉和网脉两面突起,圆锥花序宽大,多分枝,排成伞房状,长10 - 20厘米,多花密集,苞片卵状披针形,花为黄色,核果肾形,两侧压扁,长2 - 2.5厘米,宽约1.5厘米,成熟时紫红色。
生长习性
腰果适应性很强,是喜温、强阳性树种,能耐干旱贫瘠,具有一定抗风能力,适宜生长的海拔高度为400米以下,对土壤要求不高,除重粘土和石灰岩上发育不佳外,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的红壤、砂壤或多石山地均能生长,其不耐寒,生长期内需要较高的温度,月平均气温23 - 30℃开花结果正常,20℃生长缓慢,低于17℃,易受寒害,低于15℃则严重受害致死,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降水以1000 - 1600毫米较宜,不宜在地下水位过高或雨季积水的地区栽种。
繁殖方式
腰果主要通过播种繁殖和压条繁殖,由于腰果实生苗后代产量形状的不稳定性,多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包括压条、插条、上胚轴嫁接、镶接、靠接、芽接、劈接、切接、软木接、组织培养等,用30毫克/100克的吲哚丁酸ITT浸种24小时可提高成苗率;采用90毫克/100克的萘乙酸(NAA)浸种24小时对促进苗木高生长的效果最好,压条繁殖时,空中压条育苗应选择在每年2-4月或者10 - 11月进行,成活率最高可达93%以上。
分布范围
原产于巴西东北部的腰果,现分布于世界许多热带地区,世界上腰果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巴西、越南、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在中国,腰果主要分布在海南和云南等地,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引种。
经济价值
腰果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和工业原料方面,其假果可生食或制果汁、果酱、蜜饯、罐头和酿酒;种子炒食后味如花生,可甜制或咸制,亦可加工糕点或糖果,含油量较高,为上等食用油,果壳油是优良的防腐剂或防水剂,还可入药,治牛皮癣、铜钱癣及香港脚,也可提制栲胶;木材耐腐,可供造船;树皮用于杀虫、治白蚁和制不退色墨水。
食用价值与营养价值
腰果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以及多种矿物质,如钙、铁、锌、镁等,还含有丰富的油脂,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适量食用腰果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如补肾益精、补充营养、润肠通便、保护心脑血管、调节血脂等,但腰果含有较高的热量和脂肪,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上火、过敏等问题,对腰果过敏者应避免食用。
栽培管理要点
(一)整形修剪
幼龄树整形的目的是使腰果幼苗定植后尽快形成良好的树形结构,利于通风透光和开花结果,修剪原则宜轻不宜重,宜早不宜迟,采用分期分批多次进行修剪的方法,金字塔形修枝整形效果较好。
(二)施肥
虽然腰果树耐瘠薄、抗干旱,但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腰果树产量较低,成龄果树再施肥后产量会显著提高,从施肥种类看,N、P、K混施增产效果最佳;其次单施P,再次是N、P混施,较高水平的N能延长花期,而较高水平的P和K则缩短花期,一般每年每株施N600克、P200克、K200克较为适宜。
(三)病虫害防治
腰果树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病害主要有花序疫病、瘁倒病、流胶病、枝腐落叶病、叶腐病、黄色叶斑病、小叶病等;虫害主要有腰果角盲蝽、腰果细蛾、腰果铁蛀虫、金龟子等,腰果铁蛀虫是一种茎干害虫,防治最好是在7 - 8月产卵期进行,可用0.15%的西维因或0.05%的久效磷处理腰果树的裸露根;金龟子幼虫主要危害腰果树根,化学防治方法是每公顷施有效成分1千克的石硫合剂效果最好。
(四)果实存储
腰果应存放于密封罐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或摆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并尽快食用完毕。
腰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美味的食品来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在种植和管理腰果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获得良好的收成和优质的果实,在食用腰果时也应根据个人体质适量食用,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的同时避免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