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专业运动员在赛场上追求卓越成绩,还是普通民众为了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而参与各类体育活动,都充分享受着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与活力,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受伤风险,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会给伤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对其心理和日常生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深入了解运动损伤治疗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安全、提高运动表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因运动相关因素导致的各种身体组织损伤,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肌肉拉伤、韧带扭伤、骨折、关节脱位、软骨损伤以及半月板损伤等,其成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姿势不正确、运动强度过大或运动频率过高、场地器材不合适、身体机能状态不佳以及缺乏必要的运动防护装备等,在进行短跑冲刺前未进行充分的热身,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不足,就极易引发肌肉拉伤;长期高强度的篮球运动中,频繁的急停、转身、跳跃动作,若膝盖周围肌肉力量不平衡且没有佩戴合适的护膝,膝关节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运动损伤,治疗方法也各有差异,通常遵循急性期处理、康复治疗和预防复发三个阶段的原则。
急性期处理主要针对刚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置,旨在减轻疼痛、止血、消肿和防止损伤进一步恶化,对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拉伤或韧带扭伤,国际上通用的处理方法是“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活动加重损伤;在受伤后 48 小时内使用冰袋冷敷,每次 15 - 20 分钟,间隔 1 - 2 小时一次,可有效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受伤部位,既能提供一定的支撑保护作用,又有助于减轻肿胀;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开放性损伤,如皮肤擦伤、裂伤或骨折伴有伤口外露等情况,应立即进行清创消毒处理,并尽快送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缝合、固定等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
康复治疗阶段是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开始的重要过程,目的是恢复受伤部位的正常功能和运动能力,这一阶段通常包括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超声波治疗、电疗等)、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以及功能性活动训练(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进行的专项技能训练),对于肩部肩袖损伤患者,在疼痛缓解后,物理治疗师会运用热敷、超声波等手段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通过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随着恢复情况逐步开展主动的肌肉力量训练,如肩部外旋肌群的力量练习;最后结合日常生活动作和特定运动项目的功能性训练,使患者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体育活动中,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方案,并且在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预防运动损伤的复发同样不容忽视,这要求运动者在康复后重新开始运动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按照正确的运动技巧和姿势进行锻炼,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加强身体的整体素质训练,特别是薄弱部位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的训练,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运动功能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佩戴必要的运动防护装备也是预防运动损伤复发的重要措施。
运动损伤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无论是运动爱好者还是专业运动员,都应当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正确处理和科学康复,这样才能在享受运动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对身体的伤害,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和健康体魄,在运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