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个名字非常好听,古人为什么要改为“西安”?到底是谁改的呢
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长安之名,始于秦的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在此地设长安县,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被称作“长安城”。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
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1928年,国民政府将长安县城及城关一带划出,设立西安市。1930年,撤销西安市,原西安市区域复归长安县管理。民国21年(1933年)西安改名西京,被定为中华民国陪都。为对抗经长征抵达陕北的红军,1935年蒋介石在西安南院门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并自任总司令。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在多次建议不成后,同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使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得以达成,对东亚现代史影响深远。
1943年,再次设立西安市,其行政区域为原长安县城及城周四乡。
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西安。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贾拓夫任第一任市长。
从古至今,长安县都没改过名字,改名字的是长安县的上级单位,其历史是京兆尹(汉)——京兆郡(魏晋隋唐)——京兆府(唐宋金)——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民国)——西安市(民国至今)
所以,问题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长安是从明朝开始就并存的两个地名,它俩的关系不是谁取代了谁,而是上下级的关系,西安府是上级,长安县是下级,府衙与县衙同城,府尹县令同城办公。若是类比现在的话:西安府是地级市,长安县是西安府的市区。
如今,长安仍然存在,就是长安区,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个区。西安和长安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至今西安市与长安区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级。
我们都知道现在西安在历史上他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那就是“长安”。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影响还是吸引力都会“长安”这个名字更加的有名,如果现在旅游肯定也会有源源不断的人会因为“长安”这个优美的名字而来的呢!那么古人为何要将“长安”改为“西安”,岂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
古人也并不能知道长安这个名字会对后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那么是谁改了这个名字呢?
最初的“长安”并不是那么的出名,我们知道早在秦朝的时候是将都城建在咸阳,后来刘邦建立了汉朝以后,认为秦朝的咸阳的确是一个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但是刘邦这个人过于迷信,他觉得秦朝定都咸阳导致了秦朝的统治过于的短暂,于是他就在咸阳的周围找了一个地方定都,这个地方就是“长安”。但是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并不是名唤“长安”,刘邦通过一个算命的给他取了这个名字,算命说到:“长安便是长治久安的意思。”刘邦听了以后变很开心,从此便叫长安。
长安是怎么改为西安呢?
长安在经过隋唐之后变得更加的繁华,元朝也是想定都长安,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可是他们都没有想过改掉这个名字,直到明朝时期,朱元璋平定了南方以后,便派徐达等人去讨伐北方,徐达攻下奉元路之后朱元璋便将“长安”改为“西安”。这样西安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朱元璋为何将长安改为西安呢?
西安的意思就是西边安定,当时元朝的统治者觉得西安始终是汉人的都城,所以并没有加以重视,忽必烈让自己的儿子去长安这个地方镇守,并赐封号“安西王”,长安位于元朝统治的西边,但是由于后来安西王叛乱以后,朱元璋便将长安改为西安,意思就是西边安定。其实朱元璋当初也是纠结是将长安改为西安还是安西,后来朱元璋还是将长安改为西安。
不知道大家是更喜欢长安这个名字还是西安呢?欢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