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荨麻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表现各异,且易反复发作,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荨麻疹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预防措施,以帮助广大患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通过对荨麻疹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其背后的医学机制,并提供实用的防治建议,助力患者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荨麻疹,也称为风疹块或风团,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风团,常伴瘙痒,且起病急、消退快,但易反复发作。
(二)分类
1、急性荨麻疹:病程短于6周,通常由过敏原(如食物、药物、感染等)引起,起病急,皮疹瘙痒明显,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2、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等于6周,病因复杂,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其症状较轻,但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诱发因素和临床表现。
发病原因
(一)外源性因素
1、食物因素:如鱼、虾、蟹、贝壳类、蛋类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可可、番茄等植物性食物,还有食品添加剂如水杨酸盐、亚硫酸盐等。
2、感染因素:包括各种病毒(如上呼吸道病毒)、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等。
3、药物因素: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物等,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等也可能通过直接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
4、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压力等,这些物理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皮肤,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荨麻疹。
5、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吸入花粉、羽毛、皮屑、尘螨等。
(二)内源性因素
1、精神及内分泌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可通过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疾病、月经紊乱等也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关。
2、系统性疾病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等,这些系统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风团与瘙痒:这是荨麻疹最基本的症状,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苍白色或淡红色,时起时消,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可反复发作,风团常伴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血管性水肿:部分患者在出现风团的同时,还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耳垂、外阴部等组织疏松部位的肿胀,边界不清,颜色苍白,可伴有烧灼、麻木感,若水肿发生在喉头,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立即就医。
3、其他全身症状:少数患者还可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肿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诊断方法
(一)详细病史记录
询问患者的病史是诊断荨麻疹的重要步骤,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频率、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的诱因(如食物、药物、环境变化等)、家族史以及个人过敏史等信息,详细的病史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荨麻疹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二)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皮肤的风团形态、大小、分布情况,检查是否有划痕征阳性等体征,还会注意检查患者的其他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测: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过敏反应;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有助于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可辅助诊断是否为过敏反应引起的荨麻疹,对于怀疑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还可进行自身抗体检测。
2、皮肤过敏试验:通过在皮肤上划痕或点刺,并接触已知的常见过敏原,观察皮肤的反应,以确定患者是否对该过敏原敏感,这种方法有助于寻找荨麻疹的过敏原,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3、自体血清试验(ASST):将患者的自体血清注入自己的皮肤,观察是否会出现风团反应,该试验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具有一定的价值。
治疗方法
(一)避免接触诱因
1、避免过敏原:对于已经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对某种食物过敏的患者,应禁止食用该种食物及其制品;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应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眼镜等防护用品;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上用品等。<br>
2、避免刺激因素:注意避免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如冷热刺激、日光照射、摩擦等,还应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荨麻疹的药物和化妆品。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以及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这些药物可有效缓解瘙痒和皮疹症状,但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而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较轻。
2、糖皮质激素: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能迅速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免疫抑制剂: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若上述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症状,但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较大,需要在医生的严格监测下使用。
4、其他药物: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还可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于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可使用赛庚啶等抗组胺药;对于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可使用阿托品、普鲁本辛等抗胆碱能药物。
(三)其他治疗
1、脱敏疗法:对于因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该方法是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过敏原的接触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逐渐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2、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荨麻疹多为风邪所致,可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施治,还可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以达到祛风止痒、调和气血的目的,但中医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