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到底有哪些用途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在2012年首度被提出并且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7年国务院发布工业互联网指导文件以来,不到两年上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雨后春笋般涌现。
工业互联网还是雏形
工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1.0时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动力替代部分人力劳动。
第二阶段工业2.0时代,电气与自动化时代,电力的使用与大规模分工合作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阶段是工业3.0,电子信息化时代,以电子技术与IT技术应用为标志带来了自动化生产。
第四阶段是工业4.0,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传感器)融合的系统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
目前5G已开发但尚未普及,网络的带宽限制工业4.0的发展的边界。因此工业互联网大部分还处于探索阶段,成熟应用领域相对未来可开发的规模只是冰山一角。
互联网的下半场
工业互联网通过设备互联,进行数据的管理,识别,控制,构建安全、高效的系统网络,实现人、机、物三者互联,形成智能发展的新应用方式。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有上百家,其中阿里、腾讯为主的打造底层技术的平台;有航天网、海尔等传统技术创新企业转型面向新的发展构建的平台;
“2019年山东工业互联网峰会”山东工信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李永华指出:山东将实施工业互联网“个十百”工程,重点培育1家以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10家以上双跨平台,建设100家以上特定平台。
因此山东政府意识到工业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政府牵线加上青岛海尔创新的模式,山东会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点省会。
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未来
中国拥有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产业以及覆盖最全的通讯体系。但是整体产业技术相对较弱,中国40年来扮演的是世界工厂,并未产生西门子、GE这些跨国企业,随着中产数量的指数级上升,消费的觉醒。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会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一定是产业互联网生根的最好的土壤。
我们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几个案例,来看看工业互联网到底能带来多大的价值。
德国西门子,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厂的国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一个高度数字化的智能工厂。24小时交货时间、每1秒出一个产品、合格率99.9985%、管理30亿的元器件、约1200员工、5公里地下元器件运输带、磁悬浮运输带。这家工厂,生产设备和电脑可以自主处理75%的工序,只有剩余1/4的工作需要人工完成。
再来看看中国的美的集团,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之一,也打造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在它的微波炉的核心设备工厂里,搭建了完整的信息化应用框架,打通了各大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了内外互联、虚实互联。
美的自研的制造执行系统首先实现了与云端上面供应商数据的对接,打通了供应商来料的入库、品质和生产计划。然后,打通了物流、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物流配送、品质管控的控制。接着,在产品开发上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制造和研发同步。最后,在销售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客户对接。这样一来,真正实现了全流程打通。改造之后,这个数字化工厂的自动化率高达 95%,关键工序不良改善达 30% 以上,人员效率提升 88%,空间产出效率提升 79.2%。
总而言之,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有目共睹的。节约下来的成本,也是真金白银。
作为一个互联网人,深深地感受到,在山东搞互联网,的确是件风险性极大的事情。与其跟着各种互联网风口跑,不如从自己最擅长的角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山东的经济形态,属于大企业林立的“群象经济”。城市发展模式像一个“低配版”的德国,省内有良好的公路网,没有超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城市之间发展相对均衡,甚至很多工业聚集在县城,也间接导致了山东部分城市市辖区的 GDP 赶不上它下属的县级城市。
山东的产业涵盖能源、化工、金属冶炼、机械、纺织、制药、食品制造、橡胶、家电、农业、港口、海洋产业等等,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山东经济是传统的,也是相对稳固的,不会有飞升,也不会有狂跌。但随着周边各省在互联网上动作频频、佳绩多多,使得固守家业的山东坐不住了。
坐不住了是好事。国家在政策上没少给好处,去年又换了领导班子,看来是要搞出点大动作。都说互联网下半场将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不如搞一点互联网+的事情来。既然没办法让山东的老百姓用上山东牌的阿里、腾讯、百度,那至少让山东的经济趁着工业互联网的东风,飞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