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外时期

- 初期建设: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当时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 皇太极扩建: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于天聪元年(1627年)将新“汗宫”改建为新的皇宫,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沈阳故宫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家,成为盛京宫殿的核心区域。
2、入关之后
- 定位变化:顺治元年(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
- 多次东巡与增修: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乾隆帝在位时期,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如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行宫供东巡时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沈阳故宫大东门外东侧修建了盛京太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至此,除了日常的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
3、近代以来
- 沦为博物馆: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室产业”归“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沈阳故宫的11万余件藏品被迁往北平古物陈列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遗址上经奉天省议会决定,设立了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它的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故宫博物馆作为建立在宫殿遗址基础上的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于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不仅承载着清朝初期的辉煌与荣耀,更见证了中国历史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如今,它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