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的历史与文化探微

03u百科知识网

在海南省海口市,有一条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着独特魅力的老街——海口骑楼老街,它不仅是海口这座城市的发源地之一,更是海南岛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分布于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这些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是一种欧亚混合的独特风貌,其形成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逐渐形成了规模。

骑楼老街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就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这也是骑楼建筑的早期雏形。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也位于此处;还有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等宗教建筑,当年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也为老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在传统文化方面,骑楼老街遗留了众多极为有趣的邻里空间,露天戏台和社区活动空间合二为一的宗庙空间,室外随处可见的土地爷祭拜点,较大的室内茶室等,这些都是老街居住的传统模式里的特色,由于住宅外部的社区活动空间丰富,长年来形成和睦和谐的邻里关系,逢年过节就家家户户都参与社区特色的“点龙灯”活动。

在街道分布上,得胜沙路是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新华南路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博爱路贯穿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

海口骑楼老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海口乃至海南的一张重要名片,它见证了海口的发展历程,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如今,经过修缮和保护,骑楼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海口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探寻历史的足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