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奥秘

03u百科知识网

本文目录导读:

  1. 病因学
  2. 发病机制
  3. 病理变化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它通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代偿和修复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到宏观的器官、系统层面,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邃,犹如一把揭开疾病本质的钥匙,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病因学

(一)生物性因素

1、细菌

细菌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常见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肺结核,患者常出现低热、盗汗、咳嗽、咯血等症状,其致病机制在于细菌在肺部大量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同时破坏肺组织,通过痰涂片抗酸染色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病理检查方法,可以辅助诊断结核病。

2、病毒

病毒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以流感病毒为例,它主要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感染后,可在局部复制并引起细胞病变,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患者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测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技术确定病毒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寄生虫

如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子孢子随血液侵入肝细胞进行无性繁殖(裂体增殖),释放大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周期性破裂,导致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出汗退热等典型疟疾症状,血液涂片查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重要病理检查手段。

(二)物理性因素

1、机械性损伤

当机体遭受外力撞击、挤压等机械性暴力时,可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比如骨折,外力作用于骨骼使其完整性遭到破坏,骨折断端可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X 线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为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2、温度性损伤

高温可引起烧伤、烫伤,低温可导致冻伤,以深度烧伤为例,高温使皮肤及深部组织蛋白质变性凝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局部出现水疱、焦痂等病理改变,严重烧伤还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创面处理和全身治疗措施。

(三)化学性因素

1、化学物质中毒

长期接触或过量摄入某些化学物质可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铅中毒可影响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等多个器官,在造血系统方面,铅可抑制血红素合成酶的活性,导致贫血;在神经系统方面,可引起铅毒性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在肾脏方面,可造成肾小管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等,通过测定血铅浓度、尿铅含量以及肾功能检查等病理检测方法,可明确铅中毒的诊断。

2、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副作用,如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听力减退、耳鸣等耳部症状以及肾功能损害,这主要是由于药物对耳蜗毛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所致,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发病机制

(一)细胞损伤与修复

1、细胞损伤的形式

- 可逆性损伤:细胞在受到轻度损伤因素作用时,如缺血缺氧时间较短,细胞膜完整性受损但未破裂,细胞器结构基本正常,去除损伤因素后,细胞可通过自身的修复机制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心肌细胞在短暂缺血后再灌注时,可逐渐恢复其收缩功能。

- 不可逆性损伤:当损伤因素持续存在或较为强烈时,细胞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如细胞坏死或凋亡,细胞坏死时,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引发炎症反应,而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由基因调控,在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皱缩、核固缩、核碎裂等,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2、细胞修复的类型

- 再生性修复:由同种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损伤,不稳定细胞(如表皮基底层细胞、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等)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当受损后可迅速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再生修复,皮肤浅层擦伤后,表皮基底层细胞会增生分化,覆盖创面,使皮肤恢复正常,稳定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在一般情况下处于静止期,当受到损伤时,在一定刺激下可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分裂增殖,永久性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一旦受损则不能再生,其修复主要依靠胶质细胞增生或其他组织替代。

- 纤维性修复:当损伤较大且再生能力有限的组织(如心肌组织)发生损伤时,由纤维组织增生来连接缺损部位,虽然这种修复方式不能恢复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但可以起到一定的填补和连接作用,心肌梗死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就是纤维性修复的结果。

病理变化

(一)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在炎症过程中,局部组织会出现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病理变化。

1、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时,阑尾黏膜上皮细胞因细菌感染而发生变性、坏死,间质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

2、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渗出的液体中含有蛋白质、电解质和白细胞等成分,如大叶性肺炎时,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这些渗出物可稀释毒素、促进白细胞游出,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3、增生

在炎症过程中,局部组织细胞增殖形成新组织的过程称为增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腺体细胞可发生增生,导致黏膜肥厚,炎症的三种病理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类型和时期的炎症中表现不同。

(二)肿瘤

肿瘤是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特性。

1、肿瘤的异型性

包括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细胞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核浆比例等方面与正常细胞不同,癌细胞的核通常增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且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结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的排列结构和细胞极性紊乱,如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呈单层排列且具有极性,而乳腺癌时导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层次增多,形成实性巢状或乳头状结构。

2、肿瘤的生长方式

分为膨胀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膨胀性生长的肿瘤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对周围组织主要呈挤压性压迫,如脂肪瘤,浸润性生长的肿瘤边界不清,无包膜,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或淋巴管、血管向周围组织浸润蔓延,如胃癌可向胃壁深层及周围脏器侵犯。

3、肿瘤的转移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通过淋巴道、血道或种植等方式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肺癌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肺门淋巴结,也可经血道转移到脑、骨等器官;胃癌晚期可种植转移至腹腔脏器表面,如大网膜、卵巢等,肿瘤的转移是其恶性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三)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其病理变化涉及心脏、血管等多个方面。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出现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盐沉着等改变,形成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梗死,在显微镜下观察,粥样斑块表面为纤维帽,其内含有大量的脂质核心(主要为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等成分。

2、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原发性心肌病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类型,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室扩大,心脏呈球形改变,在病理检查中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以及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等改变,肥厚型心肌病的特点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明显,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限制型心肌病则主要表现为心室壁僵硬度增加,舒张功能受限。

3、高血压心脏病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脏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