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高涨,保健品作为一种声称能调节人体机能、补充营养、维持健康状态的产品,逐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保健品究竟是维护健康的得力助手,还是隐藏着潜在风险的“健康陷阱”?这需要我们全面而深入地去了解。

一、保健品的定义与分类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其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并非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主要针对特定人群,旨在调节机体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从分类来看,常见的保健品涵盖了多个领域,营养补充剂类,像维生素(如维生素 C 有助于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维生素 D 对骨骼健康有益)、矿物质(如钙铁锌等),能够补充日常饮食中可能缺乏的营养成分;还有鱼油类保健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健康有一定的益处;以及一些具有传统滋补作用的中药材制成的保健品,如人参制品被认为有增强体力、改善疲劳等功效,灵芝孢子粉则宣称有免疫调节的作用等。
二、保健品的功效与作用机制
部分保健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以益生菌类保健品为例,其含有的活性有益微生物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参与食物消化、维生素合成、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过程,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以及影响整体健康,而益生菌通过竞争性排斥有害菌、调节肠道 pH 值等方式,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稳定,进而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再如,一些含有胶原蛋白成分的保健品,声称对皮肤、骨骼和关节健康有益,胶原蛋白是人体中重要的蛋白质成分,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自身胶原蛋白合成能力下降,皮肤会出现松弛、皱纹等现象,骨骼和关节的韧性也可能受到影响,补充胶原蛋白理论上可以增加皮肤弹性、缓解关节疼痛,虽然目前对于其效果还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理论上讲有一定合理性。
需要明确的是,保健品不能替代正常饮食和药物治疗,人体的营养需求主要应通过均衡的饮食来满足,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互配合,才能提供全面且充足的营养,而对于已经患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而不是单纯依赖保健品来解决问题。
三、保健品市场的现状与乱象
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升,保健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滋生出诸多乱象,虚假宣传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将普通的食品包装成仿佛能治百病的神药,比如某些声称可以降血糖、降血压的保健品,实际上并无确切的科学依据支持其治疗效果,但却误导消费者购买,导致一些患者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是行业痛点之一,由于保健品生产企业众多,生产标准执行力度不一,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控制等方面偷工减料,曾有曝光一些保健品中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等情况,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其质量和安全性根本无法保证。
过度营销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各种广告铺天盖地,一些明星代言更是增加了产品的迷惑性,销售人员往往采用夸大其词、情感诱导等手段,让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大量保健品,而忽略了自身实际的需求和产品的真实价值。
四、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保健品
面对复杂多变的保健品市场,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要明确自身的需求,如果有特定的健康问题或营养缺乏症状,应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的建议下选择相应的保健品,经检查发现身体缺乏某种维生素,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维生素补充剂;如果是中老年人关注骨骼健康,可考虑含钙和维生素 D 的保健品。
要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正规合格的保健品应有明确的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号),标注清楚成分、功效、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保质期等信息,消费者应认真阅读这些内容,避免购买到不符合规定或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要注意查看产品是否有质量认证标志,如 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选择知名品牌和信誉良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知名品牌通常在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有更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体系,相对来说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可以通过查询企业资质、了解用户评价等方式来评估企业的信誉度。
在使用保健品时,也要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不要超量服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有些保健品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下,要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安全使用。
保健品作为健康产业的一员,在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为维护人体健康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警惕市场中的各种乱象,加强监管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保健品真正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隐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借助保健品这一工具,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迈向健康生活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