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宛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也滋生出诸多危害网络生态健康、扰乱社会秩序乃至威胁个人权益的负面现象,其中网络暴力、造谣诽谤等恶意行为尤为突出,它们如同隐匿于网络暗处的“毒瘤”,侵蚀着公序良俗与信任基石。

网络暴力,常以言语侮辱、恶意诋毁、人肉搜索等极端形式呈现,一些网民在匿名的掩护下,肆意宣泄情绪,对他人进行无端攻击,当某位公众人物稍有不慎出现言行失误,或是普通个体遭遇不幸却因某些细节引发争议时,键盘侠们便蜂拥而至,他们不顾事实全貌,仅凭片面之词或主观臆断,用污言秽语去轰炸当事人,试图将其置于“舆论审判台”上施以私刑,曾有艺人因一次表演失误,被部分网友长期辱骂,其社交账号沦为“骂场”,家人朋友也遭受牵连,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精神备受折磨,事业一落千丈;还有一些素人仅仅是因为外貌、穿着不符合部分人的喜好,就被无情地嘲讽、诅咒,甚至个人信息被曝光,导致现实中面临骚扰、歧视,身心创伤久久难以愈合,这种网络暴力不仅让受害者承受巨大痛苦,更在网络空间营造出一种人人自危、不敢发声的恐怖氛围,严重阻碍了多元观点的交流碰撞,扼杀了网络应有的活力与包容性。
造谣诽谤更是网络乱象中的一大顽疾,为了博眼球、求关注、谋私利,一些人炮制虚假新闻、编造谣言故事,从民生热点到娱乐八卦,无孔不入,在食品安全领域,一条“XX 品牌食品致癌”的虚假消息能瞬间掀起轩然大波,引发消费者恐慌,企业股价暴跌,多年经营成果毁于一旦;政治话题也被恶意操弄,不实传言混淆视听,干扰民众对政策的正确理解,破坏政府公信力;娱乐圈更是重灾区,明星的感情纠葛、工作纠纷被添油加醋、歪曲捏造,绯闻满天飞,名誉受损的同时,粉丝间也因信谣互撕,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这些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好奇心与信息差,借助社交平台迅速传播谎言,待真相浮出水面,他们早已遁形,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被伤害得千疮百孔的社会信任体系。
恶意广告同样是网络世界的“牛皮癣”,弹窗广告如鬼魅般频繁弹出,无论用户正在浏览重要文件还是观看视频,都被强行打断,关闭按钮还常常形同虚设,稍不留意就误点进入广告页面,浪费流量与时间;一些不良网站更是充斥着低俗、虚假的广告内容,诱导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商品,或是陷入诈骗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有甚者,某些恶意软件通过捆绑安装广告插件,窃取用户隐私信息,将用户的浏览习惯、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用于非法商业用途,让用户沦为待宰羔羊,毫无隐私与安全感可言。
网络水军也在其中兴风作浪,品牌方雇佣水军刷好评、刷热度,营造出产品供不应求、口碑极佳的假象,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竞争对手则安排水军发布抹黑言论,打压对手声誉;在一些社会议题讨论中,水军受利益驱使集中发布特定偏向性言论,操纵舆论走向,使真实民意被掩盖,公平公正的网络讨论环境被彻底破坏。
这些网络恶意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折射出多方面问题,从技术层面看,网络平台监管存在漏洞,海量信息实时监测难度极大,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法律方面虽有规制,但处罚力度相对偏弱,违法成本过低,难以形成强大威慑;部分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容易被煽动情绪、跟风作案;还有商业利益驱动下,一些资本为逐利不惜突破底线,纵容恶意行为滋生蔓延。
要拔除这些网络“毒瘤”,需多方合力,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代价,对网络暴力、造谣传谣等行径严惩不贷;平台要肩负起主体责任,运用先进技术加强内容审核,封禁违规账号,净化网络空间;学校与社会应携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民众辨别是非、理性表达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重塑网络清朗环境,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助力社会发展、服务民众生活的美好工具,而非藏污纳垢的“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