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而冠心病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广泛关注,冠心病并非简单的心脏不适,它如同一场悄然逼近的暴风雨,一旦发作,便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冠心病的各个方面,从定义到症状,从治疗到预防,全方位剖析这一“心脏杀手”。
冠心病的定义及病理基础
1.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CVD),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心病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了解冠心病的定义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2. 冠状动脉与心脏供血
要理解冠心病,首先需要了解冠状动脉的功能,冠状动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当这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就会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减少或中断对心脏的血液供应,这种缺血状态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胸痛、胸闷等,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当狭窄超过一定程度时,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 传统危险因素
-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逐渐老化、硬化,弹性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 性别: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雄激素水平较高有关,但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
- 遗传:如果家族中有冠心病病史,尤其是直系亲属,个体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
-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会损害动脉内膜,促进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血脂异常:血液中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升高,会促使更多的脂肪沉积在动脉壁上。
- 吸烟: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同时尼古丁还能引起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代谢紊乱,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
- 超重/肥胖:过多的体重会对心脏造成额外的负担,并且常常伴随着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问题。
- 缺乏体力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脂肪堆积,增加患病风险。
2. 新发现的危险因素
- 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会导致缺氧状态,进而升高血压并使心血管系统紧张。
- 慢性炎症:体内的慢性低度炎症反应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 精神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1. 典型症状
- 胸痛: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或紧缩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闷痛或绞痛,而非尖锐痛,且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 心悸:常伴有心跳异常的感觉,如心慌、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律不齐等,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所致。
- 疲劳乏力: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交换,患者常感到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经过充分休息,疲劳感仍难以消除。
- 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气短、呼吸急促的症状,这是因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肺部淤血,影响了气体交换,随着病情加重,平卧位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采取高枕卧位或半卧位以缓解症状。
- 晕厥:严重的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目眩甚至晕厥,这种情况较为危险,尤其是在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时容易发生,晕厥前患者可能会有短暂的黑朦、意识模糊等先兆症状。
2. 不典型症状
- 上腹痛:有些患者的疼痛可能主要位于上腹部,容易被误诊为胃病,这是由于内脏疼痛定位不准确以及神经传导的特点所致。
- 牙痛、下颌痛:少数情况下,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可放射至牙齿、下颌等部位,容易被误认为是口腔疾病,这种疼痛通常与运动无关,且无明显的局部感染迹象。
- 腿部水肿:当冠心病导致心力衰竭时,可出现下肢水肿,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的。
- 焦虑、失眠:一些冠心病患者可能伴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这可能与疾病本身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患者对疾病的担忧有关。
冠心病的分型
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的不同,冠心病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稳定型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狭窄较为稳定,心肌缺血呈发作性,多在劳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下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这类患者通常有一定的活动耐量,病情相对稳定,预后相对较好,稳定型冠心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以及药物治疗,以预防病情进展和减少心绞痛发作。
2.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静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等,其特点是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及诱因等不稳定,可在休息状态下自发发作,且胸痛症状较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急性重症阶段,需要积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给予强化抗凝、抗栓、扩冠等药物治疗。
3. 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指心电图上无 ST 段抬高表现的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伴有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 10 倍),NSTEMI 的治疗强调早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危险分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
4.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电图出现典型的 ST 段抬高是其特征性表现,这是由于冠状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发生急性完全闭塞所致,导致心肌透壁性坏死,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等症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STEMI 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灌注,如采用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治疗(PCI)等方法,以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诊断冠心病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手段:
1. 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等,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劳力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仅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2. 心电图检查(ECG):这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肌缺血时的 ST-T 改变;而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上可出现 ST 段压低、T 波倒置等典型的缺血性表现,动态心电图(Holter)则能够连续记录 24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有助于发现那些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的短暂心肌缺血发作。
3. 心脏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技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它可以测量心室壁的厚度、运动情况以及瓣膜的功能状态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心脏超声还可以评估心脏的射血分数(EF 值),这对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当心肌出现缺血性损伤时,EF 值可能会降低。
**4. 冠状动脉 CT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