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烧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它可能是身体在与感染或其他疾病作斗争的信号,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烧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发烧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对措施。

一、发烧的定义与原因
发烧,医学上称为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超过 37℃或口腔温度超过 37.3℃就被认为是发烧,引起发烧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
1、感染性因素
-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普通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等,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同时伴有发烧,流感患者常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
- 细菌感染:像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等,细菌性感染可能会引起局部化脓性病灶,如扁桃体炎、肺炎等,发烧往往是这些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以肺炎为例,除了咳嗽、咳痰等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持续性的高热。
- 其他微生物感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感染,支原体感染常引起非典型肺炎,患者会有低热、乏力等症状;而真菌感染则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发热。
2、非感染性因素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发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可能会出现不规则发热。
- 恶性肿瘤:某些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也会引起发烧,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而且,癌症患者的发烧往往难以用常规的抗感染治疗缓解。
- 药物热:一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导致发烧,比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在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
二、发烧的症状表现
除了体温升高外,发烧还会伴随其他多种症状,这些症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1、全身症状
- 乏力:患者会感到浑身无力,没有精神,不想活动,甚至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难以完成,这是由于身体在发烧时能量消耗增加,且代谢紊乱导致的。
- 头痛:发烧时,血管扩张,尤其是头部的血管,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头痛,头痛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是轻微的隐痛,而有些则是剧烈的刺痛或搏动性疼痛。
- 肌肉酸痛:肌肉会出现酸痛感,尤其是在颈部、肩部、背部和四肢等部位,这是因为发烧会使肌肉的代谢加快,产生乳酸堆积,同时身体为了对抗病毒或细菌,会调动肌肉参与免疫反应,从而加重肌肉的负担。
2、局部症状
- 呼吸道症状:如果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患者会有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症状,咳嗽可以是干咳或有痰咳嗽,痰的颜色和性状可能因感染的病原体不同而不同,如白色黏痰可能是病毒感染,黄色脓痰则可能是细菌感染。
-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或者发烧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和胃肠道的蠕动功能。
三、家庭护理措施
当发现有人发烧时,在采取医疗措施之前,可以在家进行一些基本的护理。
1、物理降温
- 温水擦浴:用温水(水温约 32 - 34℃)浸湿毛巾,拧半干后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这些部位的血管丰富,通过水分的蒸发可以带走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擦拭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
- 冷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的额头或枕部,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以免冻伤,每次冷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15 - 20 分钟即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可再次进行。
2、补充水分
- 发烧会导致身体出汗增多,水分大量丢失,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患者喝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淡盐水的配制方法是在 500 毫升温水中加入约 4.5 克盐(约一小勺),这样有助于补充身体丢失的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如果患者有呕吐或腹泻等情况,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
3、调整饮食
- 发烧时,患者的胃肠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以选择米粥、面条、馄饨等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适当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 如果患者食欲不佳,不要强迫进食,可以少食多餐,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能量摄入。
四、药物治疗
如果发烧体温较高(一般腋下温度超过 38.5℃)或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患者伴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如严重的头痛、关节疼痛等,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
1、常用退烧药
- 对乙酰氨基酚:这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烧,它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相对比较安全,常见的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口服液体制剂等,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用,一般成人每次剂量为 0.3 - 0.6 克,每 4 - 6 小时一次,但一天的总剂量不得超过 2 克。
- 布洛芬:也是一种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具有抗炎作用,它可以缓解发烧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布洛芬的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混悬液等,成人用量一般为每次 0.2 - 0.4 克,每 4 - 6 小时一次,一天的总剂量不超过 1.2 克,需要注意的是,布洛芬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2、注意事项
- 在使用退烧药之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禁忌证、副作用等信息,对乙酰氨基酚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因为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 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可能会与退烧药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比如某些抗生素与布洛芬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 不要随意加大退烧药的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如果用药后体温仍未下降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就医指征
虽然大部分发烧可以通过家庭护理和适当的药物治疗得到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持续高热不退: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后,体温仍然持续在 39℃以上超过 3 天,或者体温持续在 38.5℃以上超过 5 天,这可能提示身体存在较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2、伴有严重症状:如果发烧的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抽搐、皮疹、胸痛、腹痛等症状,这可能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
3、特殊人群发烧:对于婴幼儿(尤其是 3 个月以下的婴儿)、老年人(年龄大于 80 岁)、孕妇、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硬化等)的人群,发烧时要格外重视,即使体温不是很高或症状不是很严重,也应及时就医,因为这些人群的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因发烧引发并发症。
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也可能是身体患病的信号,正确认识发烧的原因、症状和应对措施,对于及时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减少发烧等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