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新年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语里“查干”是“白色”,“萨日”是“月”的意思,也称“白节”或“白月”,这与蒙古族自古崇尚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蒙古族“白月”的时间与汉族春节大体一致,从腊月二十三(蒙古人称之为“小年”)开始,到年三十、初一、初二进入高潮,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全家共进晚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酒肉剩的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富富有余,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在门外放供桌和供品,向日出的方向磕头拜天,之后回到屋内向供奉的神佛像上香磕头,孩子对父母、长辈行拜年礼,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地到亲友家拜年。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是游戏娱乐的意思,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蒙古族在历史上非常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
祭敖包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内蒙古各地都有敖包祭祀,祈祷草原风调雨顺、百业昌盛、人畜兴旺,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传承着古老的祭祀文化,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间填沙土,通常在敖包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唱歌、跳舞等活动。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英英草的数量是按每个人的岁数来确定的,芨芨草头上包有涂上黄油或羊油的棉花或羊毛,人们将灯点燃后,从左到右转三圈(如果有喇嘛,则由喇嘛领做),然后洒酒祭天、磕头拜佛,祈求佛爷保佑长寿、平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蒙古族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历史和宗教的敬畏与感恩,每一个节日都是蒙古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庆祝的时刻,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