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因素:

- 细菌感染:食用被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导致腹泻,例如夏季食物易变质,食用隔夜西瓜后可能引发细菌感染性腹泻。
- 病毒感染:感染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埃可等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腹泻,常见于婴幼儿和冬春季,比如小儿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发。
-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等,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身体,刺激肠道黏膜,引发腹泻,到一些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旅游,饮用生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这类腹泻。
2、非感染性因素:
- 受凉:腹部着凉可能导致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比如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窗户睡觉,或者在寒冷天气中未做好腹部保暖等。
- 饮食不当:进食过多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像一次性吃大量的冰棍、辣椒后,肠胃可能无法承受而出现腹泻症状。
- 过敏因素:对牛奶中的乳糖、海鲜中的蛋白质等某些食物成分过敏,进食后会引发肠道免疫反应,导致腹泻。
- 药物副作用:部分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林霉素等,以及通便药、高渗性药物、制酸剂、脱水剂等,可能会破坏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引起腹泻。
- 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上腺疾病等,也可能引起腹泻,例如甲亢患者由于肠蠕动加快,容易出现腹泻症状。
- 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腹泻。
腹泻的治疗
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会导致体液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以多喝白开水、淡盐水、菜汤、果汁等,也可以口服补液盐,但要注意避免饮用咖啡因饮料、碳酸饮料、过于甜腻的饮品等,以免加重腹泻。
2、调整饮食:在腹泻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多餐,可以选择米汤、粥、面条、馒头等清淡的食物,以及苹果、香蕉等有收敛作用的水果,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免刺激肠道,加重腹泻,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和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3、药物治疗:
- 止泻药:对于急性腹泻或腹泻症状较严重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肠黏膜;洛哌丁胺可以减少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从而缓解腹泻。
- 抗感染药:如果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头孢类药物等,如果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则需要使用相应的驱虫药进行治疗,但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 益生菌: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改善肠道功能,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以通过服用含有益生菌的药品或食品来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酸奶等。
- 其他药物:对于由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的腹泻,可以使用匹维溴铵等解痉药来缓解肠道痉挛;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需要及时停食致敏食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4、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湿巾,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污染物后要及时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5、休息充足:腹泻期间身体会比较虚弱,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恢复健康。
腹泻虽看似小事,却关乎我们的健康与生活品质,了解其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应对腹泻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警惕,关注饮食卫生和个人健康,以预防腹泻的发生,若不幸遭遇腹泻,也不必惊慌,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合理调整饮食,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就能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守护好自己的肠道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