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时间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
历史起源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兴盛于唐代以后,早期的重阳节是人们祭拜天帝、追求长寿的节日,到了汉代,逐渐被赋予敬老、爱老的内涵,之后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意义。
节日习俗
- 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古人认为登高还可以避灾克邪。
- 赏菊: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赏菊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菊花象征长寿,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好素材。
- 饮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吉祥酒”,有祛灾祈福的寓意,人们在重阳节饮菊花酒,也祈求身体健康长寿。
- 佩茱萸:茱萸雅号“辟邪翁”,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有记载。
- 吃重阳糕:“糕”与“高”字同音,有“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讲究的重阳糕做成九层,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是人们表达敬老爱老之情、享受秋季美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时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