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端午时节那扇充满民俗魅力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五彩斑斓、底蕴深厚的传统节日世界。

端午,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华夏儿女数千年的情思与记忆,其习俗源远流长,犹如繁星闪烁于历史长河之上,熠熠生辉,从雄黄酒的浓烈馥郁,到菖蒲翠叶的清幽淡雅;从粽叶包裹的软糯香甜,到龙舟竞渡的激昂澎湃,每一项习俗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祈愿,诉说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饮雄黄酒,是端午习俗中一抹独特的亮色。“惟有儿时不可忘,临行以墨画神荼,坐使王齐惊颤掉,小儿脓血浸枯沙。”古时人们将雄黄研磨成粉,融入白酒之中,于端午节当日饮用或涂抹于额头、耳鼻等处,在那个瘟疫横行、卫生条件有限的年代,雄黄酒被赋予了驱邪避瘟的神秘力量,其色泽橙红如琥珀,入口辛辣而醇厚,酒精的热烈与雄黄的苦涩交织,在舌尖上碰撞出独特风味,孩童们额间的那一抹雄黄印记,宛如一道隐形的护身符,庇佑他们在夏日的暑气与蚊虫侵扰中安然无恙,虽如今医学昌明,雄黄酒因含砷等有毒成分渐被摒弃,但它曾承载的祛病消灾、祈福安康之意,却如陈酿的美酒,在岁月深处散发着醇厚余香,让我们铭记古人对健康与平安的深切渴望。
菖蒲,这株看似平凡的绿植,在端午时也摇身一变成为驱邪的神草。“菖蒲驱恶莫怀疑,楚俗由来久矣。”它身形修长,叶片剑状,青葱翠绿,自带一股淡雅清香,人们将菖蒲采摘回家,或悬于门楣之上,或编成花环挂于脖颈,那清幽的香气弥漫室内,仿佛能驱散一切秽浊之气,菖蒲的生命力顽强,不择地势,无论水边崖下,皆能扎根生长,这种坚韧不拔的特质恰似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它所蕴含的,不仅是古老的避邪寓意,更是一种生生不息、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提醒着人们在端午时节,与自然相拥,汲取植物的力量,守护家园的宁静与祥和。
粽叶飘香,无疑是端午最令人垂涎的景致。“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糯米的晶莹软糯,在两片青绿粽叶的包裹下,历经蒸煮,变得绵密香甜,粽子的形状多样,三角粽玲珑小巧,如亭亭玉立的翠玉尖塔;四角粽棱角分明,似方正稳重的古韵礼盒;还有那硕大的枕头粽,饱满厚实,宛如沉睡的婴孩,憨态可掬,馅料亦是丰富多元,红豆沙的甜润、五花肉的咸香、蜜枣的软糯……每一口粽子都融合了食材的本真与制作者的巧思,是舌尖上的团圆与满足,从包粽的温馨忙碌,到一家人围坐共享美味,粽子传递的不仅是节日的滋味,更是亲情的纽带,将漂泊在外的游子与故乡紧紧相连,让思念在糯米的黏连中化开。
龙舟竞渡,则是端午最具激情与活力的盛事。“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河面上,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碧波,船头龙首高昂,龙目圆睁,似欲腾云驾雾而去;船尾舵手沉稳掌舵,把控方向,健儿们身着彩衣,肌肉紧绷,随着激昂的鼓点,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桨楫击水的声响与锣鼓喧天的节拍共鸣,奏响一曲热血澎湃的奋进乐章,岸上观众如潮,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彩旗招展,人声鼎沸,龙舟竞渡源于对屈原的缅怀,人们以这种方式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的高风亮节,同时也展现出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民族气魄,每一次龙舟冲过终点线,都象征着对困难的挑战与胜利的征服,让端午的精神在水花飞溅中得到升华。
端午节习俗,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是情感与信仰的寄托,它们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在这传统节日里,我们遵循古老习俗,不仅是对先辈的致敬,更是在传承中续写华夏文明的新篇章,让民俗风情的画卷在岁月流转中愈发绚丽夺目,让端午的精神内涵在代际相传中融入民族血脉,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