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其历史可追溯至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最初为纪念刘备而建;到了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明朝时经过修缮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君臣合祀的格局。

武侯祠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排列,布局严谨,主要建筑包括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等,两侧还有文臣武将廊等附属建筑。
历史沿革
- 蜀汉时期:章武元年(221年)修建惠陵、汉昭烈庙,同时在惠陵旁也建有了武侯祠,但此时的武侯祠并非单独的专祠。
- 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与惠陵、汉昭烈庙相邻,当时已具一定规模。
- 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武侯祠虽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但基本保持了其在成都的重要地位,唐时的武侯祠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宋代的官方对诸葛亮的祭祀活动日益重视;明清两代对武侯祠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工作。
- 近现代:1961年,国务院将武侯祠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主要建筑
- 汉昭烈庙: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大书“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各有一尊明代石狮,左、右两侧为菱形砖雕照壁,壁前立有明代石牌坊一座,内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
- 文臣武将廊:位于刘备殿前东西廊内,东廊为文臣廊,西廊为武将廊,共塑有蜀汉文臣武将28尊,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一块介绍其生平事迹的小石碑,形象逼真。
- 刘备殿:面阔七间,歇山式屋顶,前檐柱撑弓上有雕花彩绘的祥云图案,二龙戏珠的藻井中悬吊一口铜铸古钟,檐下有五踩斗拱,梁枋上彩绘绚丽的彩画,殿前挂有“业绍高光”四个大字的牌匾。
- 诸葛亮殿:为传统的庙宇式建筑,由过厅、钟楼、鼓楼、东厢房、西厢房、孔明殿围合而成,殿宇宏敞开朗,梁架式木结构,屋面为单檐歇山顶,面积为1588平方米,殿前有石砌台阶,石栏杆望柱上雕石刻动物,殿两侧及后面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
文化价值
- 历史文化价值:武侯祠作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兴衰和诸葛亮等人物的传奇故事,是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 文学艺术价值: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赞美诸葛亮和武侯祠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如杜甫的《蜀相》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武侯祠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增添了璀璨的一页。
- 民族精神价值:诸葛亮的智慧、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侯祠作为这些精神的象征和载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武侯祠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