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观察:全面解析黄疸的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

03u百科知识网

一、黄疸的定义与症状表现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皮肤、巩膜、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其症状表现较为明显且多样。

在皮肤方面,黄疸患者的皮肤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黄色,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发黄,随着病情的加重,黄色会逐渐加深,甚至可能呈现出暗黄色或棕黄色,这种皮肤黄染通常首先出现在面部和颈部,然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患者的皮肤还可能出现瘙痒症状,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中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巩膜黄染是黄疸最为典型的症状之一,由于巩膜的血管丰富且结缔组织较少,胆红素容易在巩膜处沉积,所以黄疸患者常表现为巩膜明显发黄,通过仔细观察眼睛,可以发现巩膜由正常的瓷白色变为黄色,而且这种黄染在自然光线下更为明显。

除了皮肤和巩膜黄染外,黄疸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身体的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吸收受到影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这同样与肝脏功能受损以及胆红素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关,严重的黄疸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昏迷等,这是由于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对神经系统产生了毒性作用。

二、黄疸的病因分析

黄疸的病因较为复杂,可大致分为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三大类。

(一)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导致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同时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胆管,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引起的黄疸,常见的能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这些病毒侵入肝脏后,会在肝细胞内大量繁殖,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药物性肝损伤也可能导致肝细胞性黄疸,一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等,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肝细胞有毒性的中间产物,从而损害肝细胞,酒精性肝病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肝细胞受到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的损害,逐渐出现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性黄疸。

(二)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的摄取、转化能力,同时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及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的黄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这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母亲为O型血,父亲为A型或B型血,胎儿可能为A型或B型血,当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会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等疾病也可导致溶血性黄疸。

(三)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管阻塞,胆汁排泄障碍,不能顺利进入肠道而反流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黄疸,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肝外胆管梗阻和肝内胆管梗阻,肝外胆管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胆管癌等,胆总管结石是由于胆汁成分异常析出形成的固体物质,阻塞了胆总管的开口,使胆汁无法排出,胆管狭窄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胆管周围的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胆管癌则是一种恶性肿瘤,它会直接侵犯胆管,造成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梗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会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炎症、纤维化和狭窄,进而引起胆汁排泄障碍和黄疸。

三、黄疸的诊断方法

为了准确诊断黄疸的病因和类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在溶血性黄疸时,通常会伴有贫血现象,且网织红细胞计数会升高。

2、肝功能检查

通过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可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以及判断黄疸的类型,在肝细胞性黄疸时,转氨酶通常会升高;在梗阻性黄疸时,直接胆红素会显著升高;而溶血性黄疸时,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

3、尿常规检查

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成分变化,在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一般为阴性,而尿胆原增加;在梗阻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呈阳性;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能呈阳性。

4、凝血功能检查

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因为肝脏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等情况。

5、血沉测定

虽然对黄疸的特异性诊断意义不大,但在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中,可能会有轻度增快。

6、免疫学检查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可以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进行辅助诊断。

7、血清蛋白电泳测定

有助于了解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功能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等情况,在肝脏严重受损或肝硬化时,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胆囊、胆管的形态、大小以及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梗阻性黄疸的患者,B超可以初步判断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如果发现胆总管扩张并伴有结石影,则提示可能存在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

2、CT检查

能够更详细地显示肝脏、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对于发现肿瘤、结石等病变的敏感度较高,特别是在怀疑肝门部胆管癌等疾病时,CT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3、MRI检查

尤其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以无创地显示胰胆管系统的全貌,对于诊断胰胆管的先天变异、肿瘤、结石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4、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的情况,并通过插管注入造影剂显示胆管和胰管的结构,对于某些疑难的梗阻性黄疸病例,ERCP可以帮助明确梗阻的部位和性质。

(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通过获取肝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肝脏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肝穿刺活检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

四、黄疸的治疗方法

黄疸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要严禁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药物治疗

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可根据不同的病毒类型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可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可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应立即停用可疑的损肝药物,并给予保肝药物进行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则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调节免疫系统,控制疾病的进展。

3、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改善食欲,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二)溶血性黄疸的治疗

1、去除病因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如果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换血疗法或光疗,换血疗法可以迅速换出患儿体内的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溶血的进一步发生;光疗则是通过分解患儿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自身免疫反应,对于某些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必要时可进行脾切除手术。

2、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03u百科知识网-你身边的百科知识大全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