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它指的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状态,贫血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贫血的治疗与调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贫血的常见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
- 造血物质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乏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 B12 和叶酸也是造血所必需的物质,缺乏它们会引起巨幼细胞贫血,长期素食且未注意补充维生素 B12 的人群容易患上巨幼细胞贫血。
-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白血病、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也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从而引发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异常或免疫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红细胞过早破裂,蚕豆病就是一种遗传性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在食用新鲜蚕豆后可能诱发急性溶血。
- 某些药物和毒素也可能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苯等。
3、失血
- 急性失血:外伤、手术、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下,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导致贫血,如胃溃疡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若失血量超过 1000ml,就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 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痔疮出血、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性疾病,长期下来也会导致贫血,以女性为例,长期的月经过多可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三、贫血的诊断
1、症状与体征
- 贫血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耳鸣、眼花、心悸、气短等,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睑结膜、口唇、指甲等部位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方法,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来确定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类型,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可初步诊断为贫血。
- 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明确贫血的病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骨髓穿刺结果。
- 其他检查:根据怀疑的病因,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 B12、叶酸等检测,以及便常规、潜血试验等检查,以辅助诊断。
四、贫血的治疗
1、病因治疗
- 针对贫血的病因进行治疗是最关键的,如果是造血物质缺乏引起的贫血,应给予相应的补充治疗,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维生素 B12 或叶酸,对于溶血性贫血,要尽量避免诱发溶血的因素,如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因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 对于失血性贫血,首先要止血,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进行输血治疗,对于月经过多的女性,应查明原因并进行妇科治疗。
2、药物治疗
- 铁剂: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服用铁剂时应注意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可与维生素 C 同服,以促进铁的吸收,注射铁剂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或胃肠道吸收不良的患者。
- 维生素 B12 和叶酸:用于治疗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 B12 可通过肌肉注射给药,叶酸则口服给药,在使用维生素 B12 治疗时,应注意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输血治疗
- 对于严重贫血、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一般低于 60g/L)、伴有明显缺氧症状或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输血可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患者的症状,但输血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应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五、贫血的调理
1、饮食调理
- 富含铁的食物: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菠菜、黑木耳等食物富含铁元素,可适当多食用,每周可食用 2 - 3 次动物肝脏,每次 50 - 100g。
- 富含维生素 B12 和叶酸的食物:肉类、蛋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12 和叶酸,如每天可饮用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摄入适量的绿叶蔬菜。
- 高蛋白食物: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贫血患者的恢复也很重要,可选择鱼、禽、蛋、瘦肉、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
2、生活调理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间应在 7 - 8 小时左右,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造血功能的调节。
-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方式。
-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
3、预防感染
- 贫血患者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感染。
贫血的治疗与调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休息和情绪等方面的调理,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预防贫血的复发,如果发现有贫血的症状或怀疑自己患有贫血,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