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与分类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超出人体的代谢能力,引起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及其他脏器黄染,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依据胆红素生成速率及运输排泄情况,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生后 2 - 3 天出现,4 - 5 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 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 256.5μmol/L(15mg/dl),且多在 2 周内消退,小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而病理性黄疸往往出现早(生后 24 小时内),程度重(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05.2μmol/L,早产儿>256.5μmol/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同时可能伴随如拒乳、嗜睡、反应差等其他异常表现,从病因学角度,又可细分为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以及母乳性黄疸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黄疸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各有差异。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仅为 80 - 100 天,且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环境,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多,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建立,氧气供应充足,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产生过量的胆红素,新生儿溶血病时,母子血型不合引发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急剧增加,远超肝脏处理能力范围,致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大幅攀升,像 ABO 溶血病常见于母亲为 O 型血、父亲为 A 型或 B 型血时,胎儿继承了父亲的 A 或 B 抗原,刺激母亲产生相应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发生凝集溶解反应,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新生儿肝脏发育尚未成熟,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影响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过程,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如早产儿肝功能更不完善,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均较弱,易出现黄疸且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一些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如 Crigler - Najjar 综合征,因肝细胞完全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严重黄疸并持续存在;Gilbert 综合征则是该酶活性部分缺乏,常在劳累、感染等诱因下出现轻度黄疸波动。
(三)胆汁排泄异常
胆道闭锁是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的常见严重病因,由于先天性胆道发育畸形或炎症等因素,导致胆汁排泄通道完全或部分梗阻,结合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逆流入血,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婴儿肝炎综合征也可造成肝内胆管炎症狭窄或闭塞,影响胆汁流通,新生儿窒息、缺氧、败血症等情况会致使肝脏血流灌注减少、胆汁黏稠度增加,同样干扰胆汁排泄,促使黄疸发生发展。
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轻度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对新生儿健康造成长期不良影响,但病理性黄疸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危害极大,高浓度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轻者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听力损伤、眼球运动障碍等;重者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严重肌张力减低、嗜睡、吸吮无力、尖叫、角弓反张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遗留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永久性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严重的病理性黄疸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引发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方法
医生首先依据病史采集,包括胎龄、分娩方式、喂养情况、家族史等信息初步判断黄疸类型倾向,体格检查着重观察皮肤黄染部位与程度、精神状态、大小便颜色等,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测定是确诊关键指标,可明确黄疸程度及性质;网织红细胞计数有助于排查溶血性黄疸;血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意义重大;肝功能检测利于发现肝脏病变;超声检查对于排查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结构异常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胆囊大小、形态以及胆道有无梗阻扩张等情况。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策略
(一)光照疗法
是目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光线(蓝光为主)照射新生儿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根据黄疸程度选择单面光疗、双面光疗或换血准备前紧急光疗等方式,光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出入量、胆红素变化等情况,防止青铜症、低体温、脱水等不良反应发生。
(二)药物治疗
对于溶血性疾病所致黄疸,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 Fc 受体,抑制红细胞破坏;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生成,促进胆红素代谢;白蛋白可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其与脑组织结合机会,母乳性黄疸在确诊后可暂停母乳喂养 2 - 3 天,改喂配方奶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待胆红素恢复一定水平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三)换血疗法
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极高(足月儿>342μmol/L、早产儿>297.5μmol/L),或存在严重溶血、早期胆红素脑病高危因素时,采取换血治疗可迅速换出过多的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及抗体,换血途径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和脐静脉换血两种,换血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电解质平衡及出血倾向等,术后给予光疗巩固疗效。
(四)支持治疗
保证患儿充足热量供给,合理喂养,防止低血糖、低体温发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感染,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或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全方位呵护患儿机体稳定,助力康复进程。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科常见病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危害不容小觑,早期精准识别、及时恰当治疗以及细致护理干预是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降低致残风险的关键所在,医护人员与家长紧密协作、高度警惕,方能为宝宝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