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在当今健康意识高涨的时代,运动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问题也日益凸显,给患者的生活和运动生涯带来了诸多不便,运动损伤涵盖范围广泛,从轻微的擦伤、扭伤到严重的骨折、韧带撕裂等,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损伤类型、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促进恢复并降低复发风险。
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特点
1、软组织损伤
- 擦伤:表皮受损,通常因摔倒或与粗糙表面摩擦所致,表现为皮肤破损、出血、疼痛,伤口易受污染引发感染。
- 扭伤:多发生在关节部位,如踝关节、手腕等,由于关节突然受到过度扭转力,导致韧带、肌肉等软组织部分撕裂,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局部可能出现淤血。
- 拉伤:肌肉或肌腱在运动中因过度拉伸而受损,常见于跑步、跳跃等剧烈运动后,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压痛,可触及肌肉紧张形成的硬结,严重时肌肉收缩无力,影响相应肢体运动功能。
2、骨折
- 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应力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使骨小梁断裂积累,最终导致骨折,常发生于长跑运动员的胫骨、足部等承重部位,初期症状为运动后局部疼痛,休息后缓解,随病程进展疼痛加重,可伴有轻度肿胀,X 光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骨折线。
- 急性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撞击等,骨折处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畸形(如短缩、成角、旋转等)、骨擦音或骨擦感,活动完全受限,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前者需紧急处理伤口防止感染。
3、关节脱位
- 肩关节脱位:常见于运动中摔倒时手部撑地,外力传导至肩部使肱骨头脱离关节盂,表现为肩部剧烈疼痛、肿胀,呈方肩畸形,患侧上肢不能自主活动,触碰患肢肘部可诱发疼痛加剧。
- 肘关节脱位:多为间接暴力导致,如摔倒时手掌着地,肘关节处于伸直位受力,肘部疼痛、肿胀,肘后三角关系失常,关节弹性固定在半屈曲位,前臂不能旋前旋后。
运动损伤的治疗原则
1、紧急处理(PRICE 原则)
- Protection(保护):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进一步损伤,使用夹板、绷带等固定受伤肢体,限制其异常活动,对于疑似骨折或关节脱位的部位,妥善固定后送往医院救治,防止二次伤害造成血管、神经等组织受损。
- Rest(休息):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减少活动量,减轻组织负担,促进恢复,但这并非绝对静止,对于一些轻微损伤,可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活动,以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如轻度踝扭伤,在休息的同时可缓慢活动脚趾,促进血液循环。
- Ice(冰敷):伤后 72 小时内间断冰敷受伤部位,每次 15 - 20 分钟,每 2 - 3 小时一次,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缓解疼痛和肿胀,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可用毛巾包裹冰袋后再敷。
- Compression(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适度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效果,如包扎后远端肢体出现麻木、发凉、颜色改变等情况,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
- Elevation(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在患肢下方垫枕头或被子等物品,保持舒适且有效的抬高位置。
2、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具有镇痛、消炎作用,可缓解运动损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对胃肠道、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有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一般遵医嘱口服或外用,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 活血化瘀类药物: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初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淤血,中药如云南白药气雾剂、红花油等;西药如七叶皂苷钠等,使用时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如有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停止使用。
- 抗生素:对于开放性损伤或伴有感染迹象的运动损伤,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用药途径,如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以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
康复治疗与训练
1、物理治疗
- 热疗:在损伤恢复后期,当肿胀不再明显增加时,可采用热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蜡疗等,热疗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和炎症吸收,每次热疗时间 20 - 30 分钟,每日 1 - 2 次,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 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振动产生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作用于损伤组织,可促进细胞修复、软化瘢痕组织、缓解肌肉痉挛,常用于慢性损伤和瘢痕粘连的治疗,每周 2 - 3 次,每次 10 - 15 分钟。
- 电刺激疗法: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末梢,干扰疼痛信号传递,缓解疼痛;功能性电刺激(FES)则用于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常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和肌肉萎缩的康复治疗。
2、康复训练
- 关节活动度训练:从损伤后的早期开始,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缓慢的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随着恢复进展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如肩关节损伤后进行爬墙练习、钟摆运动等;膝关节损伤后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下的膝关节屈伸练习。
- 肌肉力量训练:根据受伤部位和肌肉功能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力量训练方案,初期采用低强度、多重复的训练方式,如等长收缩练习;后期逐渐增加负荷和难度,进行抗阻训练,腿部肌肉拉伤后先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恢复一定程度后可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屈伸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 平衡与协调训练:对于下肢运动损伤和腰部损伤患者尤为重要,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板训练、闭目站立等方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循序渐进增加难度和时间。
心理干预与社会支持
运动损伤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恐惧等,这些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配合度,因此心理干预不容忽视,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困扰和担忧,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可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案例,增强其信心和康复动力,对于一些因运动损伤导致运动生涯受阻的专业运动员,更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新规划未来生活和职业方向。
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1、运动前准备
- 充分的热身:在进行运动前 15 - 30 分钟,进行全身性的热身活动,如快走、开合跳、动态拉伸等,使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得到预热,提高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肌肉柔韧性,为即将开始的运动做好准备,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 合适的装备:选择适合运动的鞋子、服装和护具,运动鞋要具备良好的支撑性、稳定性和缓冲性能,不同运动项目对鞋子的要求各异;佩戴必要的护具,如头盔、护膝、护腕等,可有效保护易受伤部位,减轻意外伤害的程度。
2、运动过程中注意事项
- 遵循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术:学习并掌握规范的运动动作要领,避免因错误姿势导致不必要的应力集中和关节磨损,跑步时保持身体正直、步伐适中、着地方式正确;举重时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避免突然发力造成肌肉拉伤或脊柱损伤。
-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使身体反应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增加受伤风险,可将运动时间分散在一天中不同时段进行,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
3、运动后放松
- 静态拉伸:运动结束后进行全身性的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 15 - 30 秒,帮助放松肌肉,减少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