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准妈妈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奇妙而又复杂的变化,这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更与腹中宝宝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而在众多的营养需求中,矿物质的补充尤为关键,它们就像是身体这座“大厦”的基石,支撑着孕期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助力宝宝的茁壮成长。

一、钙:构筑坚固骨骼的“钢筋混凝土”
孕期胎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对钙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从孕早期开始,胚胎的骨组织就逐渐形成,到孕中期胎儿生长加速期,每天需要约 100 - 130 毫克的钙沉积,如果孕妇缺钙,不仅会导致自身出现腰酸背痛、抽筋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影响胎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增加新生儿低钙血症、佝偻病的风险。
牛奶及其制品是钙的优质来源,一杯 250 毫升的牛奶大约含有 300 毫克的钙,且吸收率较高,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富含钙元素,同时含有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有助于调节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虽然钙含量相对不如牛奶高,但维生素 K 含量丰富,能促进钙的吸收利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补钙食材,孕妇可以在饮食中合理搭配这些食物,比如早餐喝一杯牛奶,吃一份豆腐脑,午餐或晚餐搭配适量的绿叶蔬菜,以满足每日的钙需求,多晒太阳也能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 D,促进钙的吸收,建议孕妇每天在户外活动 30 分钟以上,让阳光轻柔地洒在身上,为钙的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二、铁:预防贫血,为氧气运输“加油助力”
随着孕期血容量的逐渐增加,孕妇对铁的需求量也显著上升,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若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使孕妇出现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问题。
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是铁的良好来源,它们所含的是血红素铁,生物利用率高,容易被人体吸收,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铁含量更是丰富,每周食用 1 - 2 次动物肝脏,每次 50 克左右,能有效补充铁元素,豆类、坚果和全谷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非血红素铁,虽然吸收率相对较低,但通过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一起食用,如橙子、草莓、猕猴桃等,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在做菠菜炒猪肝时,加入一些柠檬汁调味,既能增添风味,又能提高铁的吸收效率,孕妇在孕期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必要时服用铁剂进行补充,确保体内铁元素充足,保障母婴健康。
三、锌:激活细胞活力的“能量开关”
锌在孕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参与人体多种酶的合成与代谢,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功能以及大脑发育都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孕妇缺锌,可能会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胎儿出生后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海鲜类食物是锌的优质宝库,牡蛎的锌含量尤为突出,每 100 克牡蛎含锌量高达 71.2 毫克,瘦肉、蛋类、坚果如腰果、花生等也是锌的重要来源,在日常饮食中,孕妇可以每周安排 2 - 3 次海鲜大餐,适量食用牡蛎、虾、蟹等海鲜,同时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坚果和蛋类,不过,由于海鲜可能存在过敏风险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孕妇在选择和食用时要格外谨慎,确保食材新鲜、卫生,避免过量食用,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碘:甲状腺的“守护者”,智力发育的“助推器”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而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孕期缺碘会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等严重后果。
海产品是碘的天然富集地,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含碘量极高,是孕妇补充碘的理想选择,一般建议孕妇每周食用 2 - 3 次海带汤或紫菜蛋花汤,既能满足碘的需求,又美味可口,加碘食盐也是日常生活中碘的重要补充途径,但要特别注意烹饪方式,尽量在出锅前再放盐,以减少碘的挥发损失,孕妇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白菜等,因为这些蔬菜中含有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物质,可能会干扰碘的利用。
孕期补矿物质是孕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营养战役”,每一种矿物质都在其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准妈妈们要充分认识到矿物质补充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必要时结合医生指导的膳食补充剂,为自己和宝宝的健康筑牢坚实的营养防线,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让爱与健康在孕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