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上海,有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街道——望平街,它见证了中国近代报业的辉煌与变迁,成为新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望平街,即今山东中路,从福州路口至南京东路一段,全长306米,宽约10米,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这里被辟筑为一条小马路,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将其铺设碎石路面,并命名为山东路,又名望平街,这条不起眼的小街,却因19世纪中后期星罗棋布着50多家报馆而获得“报馆街”的美誉,成为中国新闻业的重要发源地。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等人在望平街汉口路口创办了《申报》,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报纸。《申报》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中文报刊的新纪元,它及时报道国际新闻,派人赴战地采访战事实况消息,创中文报刊军事通讯之先河,销路剧增,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1893年2月,美商丹福士在汉口路望平街东创设《新闻报》,与申报馆衡宇相望,该报以经济新闻为重点内容,深受工商界欢迎,是经济上最早能独立的中国报纸,发行量属中国之冠,同年2月,国人汪康年等创办的《中外日报》迁近望平街处,进一步丰富了望平街的报业生态。
随着这些报馆的兴起,望平街逐渐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每日清晨5时左右,报贩们便从报馆中抱出一捆捆报纸,在人行道上整理折叠,转发给报童去各处叫卖,别处的报贩也驱车来此批发报纸,一时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好景不长,1937年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一些报馆歇业或迁往内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申报》《新闻报》的经营权被劫夺,望平街的报业市场急转直下,抗战胜利后,虽然停刊和内迁的报纸纷纷复业和回迁,但望平街短小狭窄的街面已无法容纳众多报馆,许多报馆不得不另觅新址,望平街的报业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望平街的报业已不再如昔日般辉煌,但它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作为上海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望平街见证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衰沉浮,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仍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望平街,这条位于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曾是成都东门外的一片农田,清末民初时期逐渐形成小街,并在特定时期承担了收集与储存粪便、转卖与售卖的特殊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望平街经历了从商贸集散地到商业居住区的转型,并最终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今天的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元素,展现了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无论是上海的望平街还是成都的望平街,都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它们不仅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这些古老的街道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的故事得以继续流传下去。